家和万事兴菩提心当生
正规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index.html 古语有云“家和万事兴”,意思是一个家庭和睦,成员之间彼此和谐共处,互相尊重、礼让,互相依靠、扶持,整个家族就会兴旺发达。反之,若家人不和合,彼此勾心斗角,这个家庭就会四分五裂,最终走向衰亡。纵观历史上诸多百年兴盛的家族,无一不是将“家庭和睦与家族团结”写入了家训,足见古人对“家和”的重视程度。从家庭上升到国家,一个国家只有内部团结,社会矛盾缓和,才能集中精力去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整个国家才会繁荣昌盛,国力富强,外部势力无法入侵。 从出世间方面来说,“家和万事兴”的道理同样适用。作为佛教徒,道场是我们的小家,法脉传承是大家,整个佛教界更是一个超级大家庭。清净和合的道场对成办道业,有极大的助缘,道友团结和合,持戒清净,护法乐意护持,许多违缘障碍都会在无形中被遣除;清净无染的法脉传承,是一代一代的成就恩师延续下来的,如同黄金丝线般一脉相承、代代相传,保证了佛法的完整、纯正,点燃了佛陀教证二法薪火相传的智慧明灯,是我们获得加持的保障;而佛法是末法时代罪苦众生脱离苦海的唯一希望,佛教的盛衰直接关系到无量的众生能否踏上解脱之路。总的来说,维护道场的团结和合,保护法脉传承的清净无染,促进佛法的繁荣兴盛,是每个佛教徒义不容辞的责任。 壹家和万事兴佛陀对在家佛弟子的家庭和睦,出家僧团的清净和合非常重视,就此做出过许多重要的开示,最广为流传的当属《善生经》,详细的讲述了如何将佛法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如何做人开始,到维护家庭团结、教育子女、为人处世乃至财产分配,对生活的所有层面都做出了最圆满的指导,可谓在家修行人的处世宝典。 在管理僧团方面,佛陀制定了六条戒律作为团体共修的基本守则,即所谓的“六和敬”。 1、身和同住:身处团体之中,大家和谐相处,以尊重、平等、包容为前提,相互照顾,和平共处,做到身业清净。 2、口和无诤:言语寂静调柔,和谐无诤,断除恶语、妄语、绮语,彼此真诚以待,做到语业清净。 3、意和同悦:在信仰上,志同道合,信心一如;生活中,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计较是非利害,彼此心意和悦,做到意业清净。 4、戒和同修:生活中,共同遵守国家的法律;在团体中,共同受持戒律,以戒律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5、见和同解:在思想上,彼此见解一致,达成共识。 6、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各取所需,大家受用均等。 六和敬之中,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是和合的表现;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是和合的本质。僧团奉行“六和敬”,因此能和乐清净。广义而言,若每个人在生活、工作、修行中都能行持六和敬,家庭就能和合无诤,幸福融洽;社会就能团结稳定、和谐发展;国家就能成为一个富强安乐之邦,而在此基础上佛教也能欣欣向荣的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家和万事兴”。不得不赞叹佛陀的智慧,跨越年的教言,在社会已经发生多次翻天覆地变革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除此之外,贤善的人格是世法和佛法的根本,如果没有高尚的人格,佛法的殊胜证悟就无从谈起。佛法对佛弟子人品非常重视,提出了人格贤善的八项要求:一、心善;二、少谄;三、少诳;四、温良;五、虑远;六、稳重;七、量大;八、识广。做到了这八点,就会对上者恭敬,对下者悲悯,对中者和睦,言语温和诚恳、身心寂静调柔,相续中慈悲心的自然流露如一阵和煦的春风能令每个众生感到舒服自在,在家能令家庭和睦,在集体中能令团体团结和谐,修行能令佛法快速趋入相续。 总而言之,小到家庭,大到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小到修行道场,大到法脉传承乃至整个佛教界,都需要上敬下和,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生活、修行环境,很多违缘障碍会自然遣除,世出世间的事业得以蓬勃发展。 贰舍小家为大家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小家庭里,是父母的儿子,孩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在社会上,可能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也可能是一个团队的领导,从出世间来说,可能是一名寂寂无名的修行人,也可能是一位眷属众多的传法阿阇梨善知识。 每个角色必然承担了一定的责任和义务,父母有养育孩子的义务,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官员有服务百姓的义务,传法的善知识有教化众生的义务。当角色发生冲突时,比如个人和集体、团队和国家的利益存在矛盾时,我们该如何抉择呢?孟子给出过最好的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体现了古人舍小家顾大家的高风亮节。 1、舍弃世间的小家 从世间的角度来说,国家是人民生存的基础,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国哪来的家,因此当祖国遭到入侵时,无数有志之士离开了小家,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宁奉献出宝贵的生命。作为修行人,应该把心量扩大,用更宽广的视角去观待事物,发菩提心的对象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不要把心念束缚于今生的小家庭,将心思全部耗费在有限的几个亲人眷属身上,营营役役之中耗尽宝贵的一生。 佛陀以遍智的智慧告诉我们“所有众生在漫长的轮回中都曾经不止一次的互为父母、亲眷”,因此从广义上来说,我们和所有众生都处于同一个大家庭,他们都是我们亲密无间的家人,同大家庭里无量众生的福祉相比,今生小家庭的利益、今生寥寥几个亲眷的苦乐实在是微不足道,我们应该将对亲眷狭隘的贪执之心转化为对众生的菩提心。 正是基于此,古往今来的无数高僧大德才会毅然决然的放下世间的如云浮华,以大无畏之心出家修行,成就了不可思议的利众事业。虚云法师、弘一法师、倓虚法师......乃至三界导师,众生的慈父--释迦牟尼佛,在面对信仰与红尘的艰难抉择时,无一不是痛下决心,了断了纠缠的情缘,抛弃了优渥的环境,离开了世俗的家庭,义无反顾的承担起如来的大家业,带领苦海众生走向解脱。 也许有人会认为出家修行对今生的亲人太过残忍,逃避了应尽的义务,是极端不负责的表现,有悖于佛家倡导的仁爱的思想。我们来看看两则公案的对比,相信会有正确的抉择。 第一则公案是近代高僧天台宗倓虚大师出家的经历。倓虚法师出家时已经43岁,夫妻和顺,家境殷实,育有六个子女,离家时心里也充满了纠结与矛盾,为妻儿以后的生活忧心忡忡,最终他用佛法化解了心头的矛盾,并效仿迦叶尊者发下“我若得度,必来度你”的愿心,走上了出家的道路。面对丈夫的突然消失,三年之中杳无音信,妻子极度悲伤,经济上全靠朋友的接济,生活过的异常艰难。三年后,倓虚自感学佛“摸到了一点门路,嗅到了一点气味”,决定践行先前的誓言,度脱妻子眷属。 回到曾经的家中,倓虚对妻子进行了推心置腹,至诚至真,而又合理合情的劝导,向她开示了生死无常、轮回痛苦,以及离苦得乐之道,苦口婆心,感人至深,终于妻子皈依了佛门,一心念佛求往生。七八年后,倓虚的妻子口念佛号,安然往生,往生前对倓虚法师充满了感激。倓虚的孩子也受其熏陶,两个儿子出家修行。 第二则公案出自于《杂宝藏经》,修行成就具足神通的祁夜多尊者讲述,在九十一劫以前,尊者转生于一长者家,年少时即发心出家修道,遭到年迈的双亲阻挠,被迫结婚生子,七年过去了尊者再度发心出家,年幼的孩子又以死相逼的阻止,尊者对骨肉亲情生起了眷恋,出家的意志动摇了,从此如无根的浮萍漂泊于生死苦海,辗转六道受尽剧苦,而孩子也因为留难出家人的罪过生生世世转生恶道,直到九十一劫以后,修行成就的尊者才第一次见到了还堕于乌鸦身的儿子。 修行需要大智慧大勇气,同祁夜多尊者一样,随顺亲眷彼此之间的贪执,而放弃修行解脱的机会,也许今生看起来父慈子孝,幸福美满,被虚幻的安乐围绕,然而轮回的享乐如同一杯甘甜且剧毒的酒,一旦饮下,必将落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反之,若此生能够彻底斩断对亲人眷属的贪执,修行成就了,不但七世的父母都可以往生清净刹土,而且有了度化生生世世无量无边众生父母的能力,一时的放下是为了更有力量的拿起,短暂的痛苦换来的是永恒的安乐。 人生真的十分短暂,生命脆弱如水中泡风中烛,无常就像落日下的影子越来越逼近,就算幸运的活到寿终正寝也不过短短百年,然而在恶趣中的岁月却是漫长的看不到尽头。如何合理利用这有限的时间,是用如意宝般珍贵的生命来追求短暂、无常的快乐,来满足今生寥寥数位亲人的贪执之心,还是为了自他永恒的安乐而暂时的放下,孰轻孰重,请自行掂量! 作为修行人,无论在家出家,最重要的是从内心舍离世间八法。出家人自不必说,从身体到心灵都要离开世俗意义上的家,加入佛陀的家族,肩负起传承佛法,教化众生的责任。然而并非所有的佛子都有出家的因缘和福报,绝大多数人还是过着世间生活,为了生计奔波劳碌,他们是否此生解脱无望呢? 其实不然,《维摩诘经》中讲到对于出家的四种鉴别:第一种身出家心也出家,最为完美;第二种身在家而心出家,即是指身在红尘、心系出离;第三种身出家而心不出家,是指身在庙堂,心系尘世;第四种就是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出家有出世俗家、出烦恼家、出三界家,真正意义上的出家应该是出烦恼家、出三界家。出世俗家只能说是形式上离开家庭,穿上僧衣,若内心没有真正的放下,还在贪恋红尘,出家的意义也就不大。 因此,作为在家居士,最重要的是升起真正的出离心,不为世间所执,不为世间所迷,将尘世中的一切视为梦幻泡影般的显现,将父母、子女、亲眷视为水面上聚散不定的浮萍。不去执着外境的好坏,也不贪执世间享受,尽力的上供下施,他人的赞叹或质疑都不会动摇其心志,将对善知识三宝的祈祷融入到世俗生活的每一桩事务里面,将外境一切善恶的显现转化为成就的因缘,这样的修行人可以称为在家僧宝,解脱成就毫无问题。 2、舍弃狭隘的门户之见 年前,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变迁,佛教逐渐形成了三大派系,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每个派系又根据不同的传承及修行方式,支分出许多宗派,汉传佛教有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等八大派系;藏传佛教有四大派、八小派;南传佛教更加派系林立,仅在斯里兰卡就有三个派系,而在缅甸更有多达九个派系。 其实无论哪个宗派,无论其修行方法有多么的千差万别,都是佛陀留下的宝贵财富,都隶属于佛教的大家庭,其引导众生趋入解脱的菩提愿心是殊途同归的。如同一棵果树上结出的多个果子,果树枝繁叶茂,每颗果子才能营养充足、茁壮成长,同理,佛法兴盛,各法脉传承才能蓬勃发展,所有教派之间同气连枝,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不可能佛教整体衰落了,某一个宗派还兴旺发达。佛陀曾说过“佛法兴盛在于僧赞僧,佛法衰亡在于僧谤僧”,因此各教派摒弃门户之见,彼此扶持,就会给佛法的兴盛创造良好的缘起。 作为法师,为整个法脉传承负责当然义不容辞,然而却不能仅仅维护自己的传承,应该为了整个佛教的兴盛而团结所有的教派,哪怕暂时需要牺牲一点自宗的利益也在所不辞。 佛教各宗派间消除隔阂、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理念,不仅仅适用于佛教,他同我们国家提出的“合作共赢”的观点不谋而合,彼此合作,才能取长补短;彼此扶持,才能互惠互利。将整个世界视为一个大家庭,所有的国家都是相亲相爱的家庭成员,少一些利己心,多一些利他心,少一些利益冲突,多一些仁爱包容,届时,贫困、战争、饥饿将被消除,世界成为一片和谐温暖的乐土,所有众生享受着幸福与安宁,这就是共赢,也就是“和平崛起”的真意。 而抱有宗教偏执的人,希望一家独大,将其他宗派视为异己来打压、排挤,就好比某些在世界上搞霸权主义的国家,在他们偏执的眼中他人即是威胁,对任何国家都怀有敌意,神经质的认为其他国家的发展会对其构成潜在的威胁,动辄高举制裁、审判的旗帜,对其无情的打压,反映出内心极端的自私和炽盛的我慢,是福报浅薄、业障深重的缘故。从长远来说,以这样霸权主义为指导的国家,如果不及时转变思想,迟早会因自私偏执走向衰亡。 叁修行的误区1、大家小家都想兼顾 虽明白了修行人要舍小家顾大家的道理,无奈业力的缠缚太过深重,年迈的双亲需要赡养,家庭需要照顾,子女需要抚养......一重又一重如山的责任背负于肩,实在难以挣脱,能否先把家庭照顾好,工作做好,剩余的时间与精力用来修行,达到两全其美。 似乎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这样的先例,佛陀时代的维摩诘居士就是在家修行的典范。维摩诘居士的家庭堪称完美的佛化家庭,财富具足,妻子貌美心善,一双儿女皆具宿世善根,维摩诘居士本人辩才无碍,慈悲方便,一家四口,平日以法自娱,世出世间都是如此的圆满。 看起来也许真有方法世出世间兼顾,但是请注意两点,其一,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护持”,佛陀曾说过维摩诘居士乃东方妙喜国化生于此,是佛菩萨在世间的应化身,是来辅助佛陀的利生事业,不能将其看做普通凡夫。其二,经中描述维摩诘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即是指,维摩诘居士虽然身在世间,但心不染尘,对世间没有任何贪执,所以不著三界;虽然示现有妻子、儿女,但是认识到家人的聚合都是无常的,不执着,不留恋,所以内心保持清净。可见,维摩诘居士并没有将心思耗费在家庭、事业上,对其也没有任何贪执,他的财富丰沛、家庭美满其实是宿世福德善业自然而然的显现。 维摩诘居士以出世的胸怀,外现众生相,广行入世菩萨道的利生事业。他的处世方针和对家人的态度,对在家修行人非常有指导意义,经书中对其行为描述为“示行贪欲,离诸染着;示行瞋恚,于诸众生无有挂碍;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示有资财,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婇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 作为在家弟子应当效仿维摩诘居士,虽身在红尘,心不染尘,破除先顾小家再顾修行的误区,将佛法的修持视为此生唯一的事情,修行应不分时间地点,不分轻重缓急,像背景音乐一样贯穿始终,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念头。时刻忆念人身难得,就能不为生活的琐事所奴役;忆念死亡无常,就会断除惰性及散乱心;忆念因果不虚,就会断恶行善;忆念轮回皆苦,就会断除对五欲六尘的贪执;具备希求解脱之心,就能不为世间八风所动;对善知识具足信心就会将生活中的顺逆诸境统统视为解脱道路上的风景。 维护家庭的和谐固然重要,但要在顺应因果法则的前提下对家人如理如法的关爱,不能为了维持家庭表面的和乐无诤而无原则无休止的随顺。总之,修行和生活不能割裂开来,应该用修行来指导生活,用戒律来收摄身心,将轮回中好坏、顺逆的显现转化成菩提心树茁壮成长的养料。 2、念念为自己 我们国家一直倡导“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精神的体现,同时“人民”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是指具体的某一个人或事。每个人在团体里面应该尽量的奉献自己,服务于他人。在道场中亦是如此,道场要想清净和合,需要每一位道友真诚的为之奉献,但是有的修行人只想获取,却悭于付出,认为维护弟子和合是师父的责任,师父应该照顾所有弟子的心态,因此师父对我好是天经地义的,否则就是不慈悲不善巧。这样自私自利的思想实在有悖于佛家倡导的“奉献”精神,而如此念念为自己的人是不可能真正的从轮回中解脱。 修行人应该将道场视为大家庭,同行道友是团结友爱的兄弟姐妹,师父是大家尊敬信赖的家长,身处这个大家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矛盾与摩擦,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观待以及协调同道友、同师父的关系呢? 作为佛弟子要明白,一切的显现皆由因缘决定,万法皆不离因果铁律。师父如何对待弟子,取决于弟子自身的福德和过去生与师父因缘的深浅。从胜义谛来说,师父的加持圆满无漏,平等一如,不存在大小多寡的区别,对所有弟子乃至一切众生的关爱之情,以及迫切希望其究竟成就的心是无分别的。世俗谛上,师父希望平等的关照每一位弟子,然而一方面精力有限,分身乏术,显现上很多弟子可能照顾不到,另一方面弟子的因缘各不相同,因此师父显现上也是千差万别。然而从法性上来说,而得到加持的多少,成就的快慢取决于弟子自身的信心,善知识并不会因为形象上同某位弟子亲近一些,就给予其更多的加持。 往昔佛陀有数不尽的在家与出家弟子,但长期跟随佛陀的出家人只有一千二百五十人,而能常伴佛陀身边的也只有阿难、舍利弗、目犍连等寥寥数名大弟子,其他的弟子虽未能经常亲近佛陀,有的甚至连面对面交谈的机会都没有,但凭借着信心以及精进力,以戒为师,依教奉行,成就者依然多如星辰。而提婆达多、善星比丘虽长期伴佛,却只见佛陀的过失,见不到功德,最终因邪见而堕入恶趣。可见能否常常亲近师父的色身或者能否得到师父的特别关照,同解脱成就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从师父的角度来说,的确应该对每个弟子嘘寒问暖、悉心关照,善巧的帮助他们调服习气,然而师父只有一个,弟子却是千千万万,虽然师父主观上非常希望照顾每一个弟子的情绪,然而精力有限,毕竟师父的色身也是五蕴的聚合,也会感到疲惫,也会示现病痛,不可能在显现上对每个弟子都一视同仁的对待,所以恳请弟子理解师父并非心有偏颇,体谅师父传法的辛劳,也原谅师父的照顾不周。 那么弟子应该以怎样的心态、行为对待师父呢?挖空心思去博师父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tx/11855.html
- 上一篇文章: 百科大作文开头过渡结尾短句,背就是了
- 下一篇文章: 诗词赏析NO57过零丁洋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