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961.html

钱穆和胡美琦

年1月30日,61岁的钱穆挽着年仅27岁的胡美琦在贫民窟里举行了婚礼,现场条件简陋,别说华服乐队,就连婚礼用的房子都是租来的。

新娘27岁的胡美琦正处于一个女人最具风采的时刻,她出身大族,父亲曾任江西省长,是妥妥的白富美。

反观新郎钱穆,不仅又老又穷,还是五个孩子的父亲,而这是他人生的第三次当新郎官。

这段堪称旷古绝今的“忘年恋”在当时的社交圈引起不小非议,有人不禁为胡美琦抱不平,而胡美琦本人却从未说过半句后悔的话。

对于这段婚姻胡美琦有着自己的定义,她说:“两人之间并非浪漫的爱情,她敬仰钱穆的人格学养,愿意委身下嫁。”

钱穆

实际上,他们举行婚礼时,钱穆身上还存着另一段事实婚姻。

那也是一名极其贤惠能干的女人,他的第二任老婆——张一贯。

年轻的钱穆为了学术事业东奔西跑时,是张一贯成全的他,一个人在苏州老家带着五个孩子过活,而且终身不曾改嫁。

家有贤妻,却另觅娇妻,被后人尊为“一代宗师”的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到底有何过人的魅力,让年轻貌美的胡美琦甘冒天下之大不韪?

而在学术上矢志不渝的钱穆,为何又会作出这般“失德”之举?

这一切还得从钱穆的童年遭遇说起。

钱穆

钱穆老家江苏无锡,是吴越国武肃王钱缪之后,钱家在当地也曾是名门望族,父亲钱承沛考过晚清的秀才,不过由于身体的缘故,最终没能走上致仕之道。

意难平之余,唯有将平生志向寄托在孩子身上。

钱父有两个儿子,钱穆生于年,排行老二,上头还有个哥哥叫做钱恩第。钱穆本名钱恩缲,是哥哥给他改成的钱穆。

相传钱穆出生后,接连哭了三天三夜都不消停,钱父深以为异,私底下对钱母说这孩子是贵命,可惜误生在我们家。

无论如何,钱穆的出生,仿佛一开始就自带某种光环。他自小就聪颖过人,七岁时就入私塾读书,当然这其中不乏钱父的苦心安排。

钱穆的表现也没有让他失望,很小就开始阅读《三国演义》等文学名著,对里面的英雄人物如数家珍。

不管什么文章到他手里,看上三四遍就能背诵,可谓记忆力超群。

钱父对这个儿子是寄予了厚望的,他隐隐感到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不平凡,曾满心欢喜对人讲说:“我得一子,如人增田二百亩。”

钱穆

不幸的是,父亲病逝。临走前他依然没忘记督促小儿子的学业,叮嘱哥哥钱恩第一定要照顾好弟弟。

突如其来的变故,无疑雪上加霜,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在了钱母和两个年幼的孩子身上,那年钱穆才11岁。

钱穆的母亲,也是个不寻常的女人,她完全继承了丈夫的遗志,即便在家境最窘迫的时刻,她也没有让孩子辍学,而且从不抱怨多嘴。

这样家庭熏陶下长大的钱穆,骨子里就有着对国学的执着和使命感,加上钱父钱母的言传身教,钱穆自小就养成了勤勉好学,与人交往不卑不亢的个性。

成年后的钱穆始终不忘母亲的恩德,对母亲感念至深,晚年时还把公寓寓所命名为“素书楼”,这个名字源自老家故居,用以表达对母亲的缅怀追思。

说起少年钱穆的求学之路,却意想不到的坎坷。

钱穆

年,钱穆在常州府中学堂念书,素来有想法的他在观念上与舍监发生冲突,虽然一呼百应,可事情闹大后立马遭到校方打击,作为头领的钱穆愤然退学。

值得庆幸的是当时的校长是个爱才之人,见钱穆小小年纪没了去处,主动将他推荐去南京钟英中学。

刚去不久,武昌起义爆发,学校停止授课,钱穆再次辍学。时局动荡,钱母再有心也无力,这点钱穆很是明白,他没有让母亲为难。只要有一颗向学之心,在哪里不是学习呢?

钱穆毅然决定回家,发愤自学。

18岁这年,钱穆凭借自己苦学来的知识,谋得一职,从此开启了他漫长的教书生涯。

在乡村担任教师期间,他严格要求自己,读书时效仿曾国藩,先来个全文背诵,只要有一个字错漏都要重头来过,直到全部正确才换下一本,本本如此。

钱穆

所谓“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钱穆这份惊人的毅力和沉淀在若干年后,随着《先秦诸子系年》的问世,惊艳了整个学术界。

伴随荣誉而来的,还有北京燕京大学的邀请函,不久,仅有高中学历的钱穆走上大学舞台。

他的博学、见解、幽默,让他很快就征服了这里的学子。每逢他的讲课,无不人山人海,学生们都争着来一睹风采。

只是一年后,钱穆就提出了离职。内心的那个“我”告诉自己,这里不是理想的土壤。

随后钱穆应胡适邀请,进入北大。抗战爆发后,钱穆跟随西南联大的师生一起南下云贵,主讲中国通史,斩获众多学子好评,一度受到各大内迁高校的争抢。

据统计,钱穆先后曾在十余所高校担任职教工作,无一不是名校。

他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辗转于不同的讲台,从事着同样的工作——教书育人,薪火相传。

钱穆

据统计,钱穆一生颠沛流离,竟然在十余家大学任过教,而且无不是一流。

年轻的容貌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在知识海洋深度熏陶过的钱穆,有着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他所经历过的三段婚姻,各有各的故事。

钱穆的发妻姓邹,两人本是相敬如宾,尚未来得及谱写什么佳话,邹氏就难产离世了。同年离去的还有兄长钱恩弟。

接连的打击让钱穆感受到人生的无常,甚至认为“人生不寿是罪恶”,从此致力长寿之道,二十来岁就开始静坐。

张一贯

次年,34岁的钱穆结实同为知识分子的张一贯,俩人在苏州成婚。世人普遍认为,钱穆是愧对这位续弦妻子的。

婚后张一贯与钱穆生育了三子二女,将毕生精力贡献给国学钻研的钱穆,因为战乱的影响,多次与妻子分别,导致二人聚少离多。

曾担任过小学校长的张一贯,始终理解并支持丈夫的事业,自愿在老家带孩子照顾家庭。没想到的是,张一贯这一等,就是一辈子。

她到死也没能等来丈夫的一面之缘。

钱穆

所谓名满天下又何如?乱世之中的钱穆,宛如一介浮萍,漂泊无依。

形势所迫,两鬓斑斑的钱穆不得不再次背井离乡,孤零零一人南下香港避祸。

常年的飘荡和伏案苦读,摧垮了钱穆的身体。彼时的钱穆,独在异乡为异客也就罢了,他还胃病缠身,空有满腹经纶,也只得潦倒度日。

他与友人在香港创办了新亚学院,这里是他所有理想的投射。他一直深信,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建立在民族的抬头,以及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复兴的基础上。

新亚学院因为资金短缺,学生只有几个,最困难的时候,钱穆白天四处筹钱,晚上就在地板上打地铺。香港天气潮湿,钱穆胃病发作,只能在地上蜷成一团,默默忍受。

就在这时,一束叫做胡美琦的光照了进来。

胡美琦

一次偶然的机会,钱穆结识了拖家带口来香港的胡父,两人一见如故。不久胡父将20岁的女儿胡美琦送入新亚学院,胡美琦被钱穆的儒雅和诸子百家文史信手拈来的自信所倾倒,满腔崇敬。

不过只过了一年,胡美琦就离港去了台湾,俩人的关系止步于师生。

可缘分的安排,又总是出人意料。

钱穆

年春,钱穆在台北演讲募捐时,礼堂突然塌了,一块水泥块落下来正好砸中头部,当场就倒地不起,差点没命。

胡美琦在家中听闻噩耗,怎么也坐不住,医院而来。孤身在异乡,重伤垂危,幸而每日有人探视宽慰,钱穆的情况也跟着好转。

初时,二人的话题只围绕课堂学问转悠。

天长日久,细心的胡美琦留意到钱穆的胃病,总结为醉心学术钻研所致,便自发地监督钱穆的饮食习惯,经常同着他用完晚膳才离去。

这让漂泊孤独惯了的钱穆,感受到久违的陪伴与温情。

伤愈后,钱穆返回香港,两人保持着联络。

钱穆和胡美琦

两年后胡美琦毕业,可她的人生又何去何从呢?

都说文化的种子一旦播下,即便沉寂数年,也会发芽生长。或许胡美琦的爱情,也是如此。

在一番思量后,胡美琦坚定地遵从了内心的渴望,她暂时放弃了站上讲台的机会,决定追随钱穆继续深造。

在钱穆身边学习的同时,胡美琦也担起了照顾的责任。慢慢地,钱穆的事业迎来转机,先是新亚书院获得资金支持,解决了长久以来困扰的问题;接着又是香港政府的肯定,让新亚书院声名远播,来就读的学生越来越多。

事业蒸蒸日上,情感却更加纠结,钱穆心中始终惦记着远方的故土,记得自己是有家室的人。

这一晃又是两年。

年,钱穆归家的愿望基本落空,心知归期遥遥的他,最终下定决心安定下来,也给身边同样背井离乡照料自己的胡美琦一个交代。

61岁的钱穆向27岁的胡美琦求婚了。俩人在钻石山一处贫民窟里举行了婚礼,虽然简陋但是仪式感十足,到场的都是新亚学院的好友。

俩人旁若无人地牵手谈笑,全然不管外界非议,这段老少恋让当时的世人感到震惊。

但是二人不在乎。

对于饱经世事的钱穆而言,当下的幸福才是最要紧。成婚当日,钱穆提笔书成楹联一首赠予爱妻胡美琦:“劲草不为风偃去,梧桐欣有凤来仪。”

胡美琦和钱穆

婚后二人尽管生活窘迫,却不失风雅情调。

白日里,胡美琦将两个人的小家打理得干净温馨,让钱穆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学术编纂工作。傍晚,夫妻俩常携手海边漫步,踏月听潮,谈古论今。

她抚慰着他孤寂的精神,给予他温情与关怀,与他一共查阅史书,还帮他打理好外头的人情关系。

在钱穆心中,胡美琦就是他的凤来仪,是自古雅士心中梦寐以求的淑女,知己。

年,二人转往台北,钱穆依然孜孜不倦地扑在为国学著书立说上,过度的劳累使他患上了青光眼,视力每况愈下。

这对于一名虔诚的学者是何等毁灭性打击!

但是胡美琦没有气馁,她鼓励他宽慰着他,并给到他实质性的帮助。丈夫看不清,她就充当丈夫的眼睛;丈夫无法校对,她就代为执笔。

胡美琦将稿子逐字逐句念给钱穆听,再由钱穆口授订正,一遍遍不厌其烦,直到他满意为止。

钱穆在爱妻胡美琦的贴心协助下,写了近百万字的著作,其中包含《朱子新学案》《中国学术思想史》等几部晚年佳作。

年,82岁的钱穆胃病发作,大病了一场,青光眼更严重了,几乎什么也看不见。

胡美琦为了丈夫,辞掉了自己热爱的职教工作,一边照料他的饮食起居,事无巨细,以减少卧病的钱穆的痛苦;一边帮他读稿、改稿,让失明的钱穆能够继续他的著作生涯。

在胡美琦的全力协助下,钱穆在近古稀之年,先后完成了《八十忆双亲》《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等重要著作。

这在学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钱穆和胡美琦

年,新晋总统以“霸占政府建筑”的名义,对钱穆进行驱赶,故意给他难堪。

当时二人居住在为缅怀亡母而命名的“素书楼”。这里既是他们爱的避风港,也是他们相濡以沫的见证。

素书楼承载了他们太多的美好与回忆,钱穆晚年的几部著作都在这里完成。

此事对钱穆的打击极大,导致其在搬出素书楼后没多长时间,就抱憾而去,享年95岁。

一代国学宗师至此陨落。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钱穆离世了,可胡美琦还活着,对于她而言,钱穆就是“沧海”与“巫山”。再也不会有第二个。

但是胡美琦的人生并未因此凋零。她没有沉溺于失去丈夫的悲痛中不能自拔,而是用另一种方式,证明她的爱至死不渝。

61岁的胡美琦,将剩下的余生全部用在了给丈夫整理全集,以及推广宣传丈夫的国学事业上,22年的时光里,她的足迹遍布两岸三地,直到年病逝。

晚年胡美琦

她是真的懂他,不惜用一生来圆了这场“风花雪月”,其中经历的酸甜苦辣,皆是心之所愿。

她的虔诚奉献让曾对父亲有所怨言的子女都感到敬佩。胡美琦一生没有生育,去世后,钱家儿女将她接回无锡老家,与父亲钱穆合葬。

“生当同衾,死当同穴”,胡美琦倘若泉下有知,定然是欢喜如愿的。

钱穆之墓

作为名扬四海的国学大师,钱穆为世人留下了丰富的著述作品,多达80种以上。他既是历史学家,也是享誉海内外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其毕生都在致力与文化弘扬事业,对我国文化发展作出了深远的影响和贡献。

而这一切一切的成就,很难与胡美琦无关,可以说如果没有胡美琦的无私奉献,就没有钱穆后半生的成就。

倘若说真的有命运安排一说,纵观钱穆与胡美琦,更像是前者带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来承受这厚重的一生,后者则是为了成就前者而来。

胡美琦

俩人的“老少恋”就是放在今天的世俗,也很难不被人非议。这或许就是别样的浪漫。

对于这段旷世奇恋,有人理解、羡慕,有人无法理解,甚至不耻。

有人说钱穆的成就是建立在另一位伟大女人的孤独之上,也有人认为他亏欠了张一贯太多,是个拈花惹草的渣男。

你认为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tx/12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