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纳兰词中,题目标明“悼亡”的有六阙,分别是《清衫湿·悼亡》,《鹧鸪天·十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亡妇生辰》,《南乡子·为亡妇题照》,《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青衫湿遍·悼亡》以及一阙写有题记文字的《沁园春》。为后人研究认为有悼亡之意的词约26阙,其中有的词悼念卢氏夫人的指向较为明确,有些词所指更为宽泛,意蕴更加深远。在词中多次反复地用“谢家”、“谢桥”、“道韫”、“道韫家”等意象,由亡妻扩展到家庭、家族命运的感慨,扩展至对女性命运的悲悯咏叹。《山花子》一阙写道:“林下荒台道韫家,生怜玉骨委成沙。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似柳棉吹玉碎。绕天涯。”卢家往事对此阙词历来论者评解不一,但多认为“道韫家”所寓含之意甚深,超出了对亡妻本人的悼念。“道韫”指谢道韫,东晋政治家谢安的侄女,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媳,王凝之妻。卢氏家族是汉军八旗中的大族,官宦满门,也曾显赫一时。卢氏的祖父卢登科是清初从龙入关的汉军大将,立有赫赫战功。卢兴祖是卢登科之子,因他未能承袭佐领职,所以没有登载(《八旗通志初集》)。顺治帝福临登基亲政后,苏克萨哈因在弹压多尔衮势力中发挥作用,得到顺治帝的信任,升任议政大臣,镶白旗护军统领。因苏克萨哈是叶赫纳喇氏后人,又管属部下卢兴祖,因而卢兴祖不久也得到提拔重用,而且与明珠有了官场中的交集与情感上的认同,他的女儿能嫁给同为叶赫纳喇氏的明珠家,不是偶然的联姻。顺治十四年(年),卢兴祖由巡城御史升任大理寺少卿。这个官职在当时是“掌平天下之刑名”机构的副长官。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会审的重大审理案件、复审外省死刑案件,会审京城死刑案件,大理寺少卿都要参加定夺。因此是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人。康熙帝继位后,苏克萨哈与其他三位重臣一同组成“四大臣辅政”,当年五月即提拔卢兴祖为广东巡抚。其中有苏克萨哈的保举力荐。康熙五年、六年,四辅政大臣之间矛盾激化,围绕八旗圈地事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结果是支持苏克哈萨的正白、镶白旗旗籍的官员相继被处死.直至由鳌拜牵头罗织苏克萨哈在辅助皇帝中的失职,违逆“罪行”二十四条,执行绞刑处死。苏克萨哈的子孙后嗣旗人多被杀害。卢兴祖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幸免于难,自知朝中无人再难做官,再站在官位上必招致杀身之祸,所以主动提出辞职,鳌拜集团对这种自识其相的官员顺势罢黜。卢兴祖就此交出大权,全家人回到北京,不久即忧愤而死。家族的兴衰卢氏家族沉寂下来,但也并非从此不振。卢兴祖死后,其子卢腾龙仍在任职。为此,明珠念他与卢兴祖的旧交之情,保荐卢的儿子继续做官。明珠既提携了卢兴祖的儿子,也关照了卢兴祖的女儿,这是他看好卢兴祖八旗贵胄的家门,也看中世交知根知底。以明珠的精明以及对官场险恶的了解,为儿子找一门正室妻子,一定是对自己的官场生涯有利而无弊的才行。纳兰性德之幸,在于父亲定下的这门亲事,却原来妻子是花容月貌,“一朵芙蓉看秋雨”(《减字木兰花》),而且也是知书能文的才女。同时,他一向讨嫌满洲贵族,认为这些同胞粗陋傲慢,不如汉族大户人家的子女知书达礼,所以他才会把卢氏夫人比作才女谢道韫。但谢家与卢家的命运又有相似之处,这在纳兰性德的词作中有所触感而发。谢安出身士族,官至宰相,曾以都督十五州率军收复洛阳等地。特别是指挥著名的淝水之战,率东晋军民大败符坚统领的军兵,声威远播。但会稽王司马道子执政,排挤谢家,使谢安忍含难言之痛,从广陵(今扬州市)回到建康(今南京市),不久郁郁而死。这与卢兴祖的遭际同样反映着家族的兴衰,命运的不公。由悼亡妻“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也哀感着一个家族不可抗拒的宿命,百感交集入词中,缠绵委婉中又透露出感慨兴亡无据的消息。这构成了纳兰性德一部分未标题“悼亡”的词作的精神。“谢家”、“谢娘”之喻,悲情悱恻之“柔肠九转,凄然欲绝”,也包含了对自己父母家族命运的恻隐之心、悲悯之情,特别是母亲的家族,悲惨的命运就发生在当朝当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tx/13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