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双金我的古诗教学观
我的古诗教学观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不求甚解,熟读成诵,滚瓜烂熟。 先说不求甚解。 甚,过度,过分也。不求甚解,就是不追求过度的理解。 40岁以前,我相信叶老的观点:“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追求透彻的分析理解,恨不得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一股脑儿都告诉学生。事实告诉我,这一厢情愿的努力,学生并不领情。 40岁以后,我逐步改信陶渊明。为什么呢? 其一,“甚解”不可能。理解本身是没有极限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谁能说“我对《红楼梦》的理解就是‘甚解’”? 其二,“甚解”往往是谬论。哲人告诉我们,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是谬论。“甚解”就是真理再向前走了一步。 其三,“甚解”没必要。12岁以前的儿童,知识储备,认知发展,心理特征,社会阅历,都处在启蒙阶段。对蒙童谈“甚解”,岂不是找错了对象?人的学习成长是螺旋上升的,儿童对《静夜思》的理解是儿童的理解,成人后再读《静夜思》有成人的感悟,远离故土的老人对《静夜思》则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你希望学生在儿童期就穷尽一生对《静夜思》的理解吗? 不求甚解,就是不努力求解吗?错了。小学古诗教学,我认为应当“不求甚解,只求适解”。只求适解,就是只追求适度的理解。 怎样算适度? 一是适合儿童能理解的程度。我们常讲目中有人,因学定教。这里的人就是活生生的儿童,这里的学就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什么是儿童能理解的程度呢?就是儿童跳一跳、跳两跳,能达到的高度,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要避免两种极端:一种是学生一伸手就能摘到苹果,没有挑战,没有提升,没有发展。老师问题一出,马上小手如林,学生想都不用想,这样的问题没有意义。另一种是把苹果挂在云彩上,虽然炫目,但学生跳无数次也摘不到苹果。这样的苹果中看不中用,同样没有意义,时间一长,必然挫伤儿童的学习热情。 二是适合文本的理解程度。有的文本平白如话,并无多少微言大义。譬如古诗《小池》:“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此诗文字浅近,没有多少深邃思想好挖掘,不必挖到地下冒水才罢休。可是有的文本却内涵深刻丰富,需要精品细研。譬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题就很值得玩味:值,遇到;不值,没有遇到。诗人游园没有遇到园主人,没能进入花园,没能看到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只看到一枝出墙的红杏,好像很遗憾。但试想一下,如果诗人能顺利进入花园,看到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情景,中国诗坛还能留下“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千古佳句吗?教学有度,因文而异。 再说熟读成诵。 古诗有三美:音美、意美、形美。音美,是指古诗词的音韵之美,诗句讲究平仄,讲究押韵,讲究节奏,讲究琅琅上口。意美,是指诗歌意境之美,“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王国维语),情景交融,意境动人。形美,是指诗歌的语言形式之美,或四言,或五言,或七言,或长短句,充满形象美,建筑美。 古诗有三美,所以古诗教学要熟读成诵。 熟读成诵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是琅琅上口。朱熹先生说:“读之,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学生读书大约经历三个阶段,其一为磕磕巴巴,连滚带爬,其为不顺,不通,不熟也;其二为正确流畅,毫无差错;其三为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和谐动听。我们教学追求的是琅琅上口的境界。 第二重是口诵心惟。口诵心惟,即口里朗诵,心里思考。韩愈先生说过:“手披目视,口诵其言,心惟其义。”这就进入了读思结合的阶段。朱自清先生认为:“熟读的工夫是不可少的。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要能分辨语气的轻重,使声音有缓急,合于原文意思的发展。”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是理智的了解,而且有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第三重是熟读成诵。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要达到口熟、心熟、意熟,如出己口,如出己心。诵者,咏也,有感情地抑扬顿挫地朗诵、背诵。达此境界,乃为熟读成诵。 最后讲滚瓜烂熟。 上文已讲过熟读成诵,还需要再讲滚瓜烂熟吗?思之再三,仍觉必须。 何谓滚瓜烂熟?就是对文章背诵得十分流畅纯熟,竹筒里倒豆子,没有一点结巴停顿。这是背书的理想境界。 为什么要强调滚瓜烂熟? 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江苏著名特级教师高林生先生亲口对我说,他有一次到赤壁游玩,见石壁上用草书刻着苏轼的《前赤壁赋》。因为是狂草,绝大多数游客认不清楚。高老师就站在石头上,朗声把全文背诵下来。最后一个字音落地,四周游客一片赞叹:“你看,那老先生多有文化啊!”什么叫有文化?就是你随时随地能把经典诗文纯熟地背诵下来。“腹有诗书气自华”。高老师说,他之所以能滚瓜烂熟地背诵《赤壁赋》,要感谢做中学语文教师的父亲,从小对他严格要求,每周背一篇《古文观止》,背不出来要打手心。 朱自清先生也曾说过:与其读一百部诗集,不如背诵一部诗集。读了就忘了,仍然是人家的;背诵下来,才能成为自己的精神食粮。学生背得磕磕巴巴,没几天就遗忘了,又还给了人家;只有背得流畅纯熟,背得滚瓜烂熟,方能终身不忘,成为带得走的本领,带得走的素质,带得走的文化。 我们今天不是讲核心素养吗?把经典诗文背得滚瓜烂熟,就是语文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童子功,是一辈子都用得上的文化修养。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来源:《小学语文教师》年第11期 年《小学语文教师》征订方式: 1.邮局订阅(首选哦!) 全国各地邮局征订 2.汇款至上海教育出版图书公司订阅 联系人:顾老师 联系方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tx/2216.html
- 上一篇文章: 安布闭壳龟的饲养与生活习性
- 下一篇文章: 走,耍水去梧州附近这个水上乐园惊险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