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边的这座古镇,藏着一味珍贵的药材
文字丨杭州钱塘江博物馆图片 来自网络 钱塘江边有一座古镇 被誉为“山茱萸之乡”——临岐镇 它东邻桐庐,北依临安,是淳安北部经济文化中心 这里的山茱萸品质最好 一座古镇,一段历史 史料记载,早在多年前的汉代,临岐一带就盛产山茱萸。 清顺治十五年的《新修淳安县志》、乾隆二十一年的《淳安县志》均有记载,当时山茱萸已作为淳安的名贵药材行销。 临岐镇环境、气候、温度、水分、阳光等自然条件,很适合山茱萸生长。临岐也因此成为浙江唯一的“山茱萸之乡”。 临岐镇临岐镇在淳安北部,是千岛湖形成后唯一未被淹没的古镇。 临岐之名始于唐代贞观年间,年设立临岐镇,年5月将夏中、卸岭两乡并入。 接下来临岐镇也将依托山水资源,打造淳北新镇。 一颗果实,多种功效 山茱萸 「释名」蜀酸枣、肉枣、鸡足、鼠矢。 「气味」酸、平、无毒。 「主治」温肝补肾,除一切风,止月经过多,治老人尿频。 此乃《本草纲目》木部中关于山茱萸的描述。《本草纲目》将它列为滋补上品,有丰富的矿物元素、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等营养和药用成分。 它的果肉则是“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 山茱萸又名萸肉、红枣皮。树皮灰褐色,神似“红玛瑙”,核果长椭圆形,红色至紫红色。温暖带阳性树种,抗寒性强。 山茱萸味酸、涩,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止带止崩、收敛止汗、生津止渴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眩晕耳鸣,腰膝酸痛,大汗虚脱,内热消渴、妇女体虚等症。因为它是一味平补阴阳的药物,所以不论阴虚或阳虚,均可使用。 来历有趣,至今流传 关于这山茱萸的来历,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战国时期,当时太行山一带地区都属于七雄中的赵国。有一次,一个村民给赵王献上一种药,赵王问:“此药何名,有何作用?”村民答曰:“名叫山萸,是一种补药。”赵王听其所答含糊不清,不悦道:“小小山民敢将此平庸草药当贡品,岂不小看本王,故念你无知,赶快带此草药回家。” 这时,有位姓朱的御医对赵王说:“山萸是一种良药,这位村民听说大王有腰痛疾,才特意采了送来。”赵王却说:“寡人不需用什么山萸。”村民听后,只好出宫回家。 朱御医听说此事后,把村民采来的山萸全部买了。将其种植在庭院中,两年后长得十分茂盛。他便将这些山萸采收、洗净、晾干、储藏后备用。 有一天,赵王旧病腰痛复发,疼痛难忍,坐卧不宁。朱御医见状,忙用山萸煎药,给赵王服下,赵王服后腰痛感渐轻,连服3天,康复如初。赵王问朱御医:“寡人所服何药?如此神效。”朱御医回答:“此药就是当年村民进贡的山萸。”赵王听后大喜,下令大批种植山萸。 赵王为了表彰朱御医的功绩,就将山萸更名为"山茱萸"。 图片来自网络:一苇兮 好词好诗,一脉传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古诗自小学起,每到九九重阳佳节就浮现脑海。登高望远,佩戴茱萸,辟邪消灾。重阳佳节头插茱萸登高游,想来也是乐趣。 茱萸自有芳, 不若桂与兰。 截取自曹植《浮萍篇》 此乃曹植对于茱萸的描述:茱萸花的芬芳,不同于桂花和兰花。他对茱萸描述的言语里,似乎透露着那么一丝丝的骄傲和小个性。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 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 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 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 醉把茱萸仔细看。 此诗是杜甫吟咏重阳、寄情茱萸的经典之作,可谓“字字亮,笔笔高”。诗人当时满腹忧情,却以壮语写出诗句,诗句显得慷慨旷放,凄楚悲凉。 山茱萸产邑北九都、十都, 审岭者为道地。 截取自《续纂淳安县志》卷五食货志 胡昞(-),字耀南,尤耽情山水,游于沈溪之石城(瑶山乡岭后新干村),山环如城廓,爱不能舍,因迁此地。秋时,岩穴间红艳满树,目之不知何物。有客自武林(杭州)来者,询之,曰:“此湘襄山萸肉也。”公因遍地栽培,财源独辟,盈仓箱而惠子孙。自后,遍源中无不种者,今四方百里悉有之,皆公之所惠也。 截取自《安定胡氏宗谱》瑶山敕送 这两段文字都是古籍中关于山茱萸及临岐中药文化的介绍。无论是诗词歌赋的写词达意还是古文古籍中的文化传承,山茱萸这味重要的中医药材带来的中医药文化,都值得我们去弘扬和发展。 山茱萸 一颗美丽的“红玛瑙” 下期《钱塘杂谈》 敬请期待 ——《钱塘杂谈》系列典故2 ■系列往期回顾 钱塘江上为什么会有九姓渔民?据说和朱元璋有关…… 编辑/周颖审核/罗英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tx/3050.html
- 上一篇文章: 处暑凉风有信,秋月无边
- 下一篇文章: 法治直播间823再婚家庭遗产继承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