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农村池塘如何重现生机福
古香园 聂清华家的池塘民宿。 黄呈波家人正在挑拣干浮萍。 聂清华家的池塘 池塘被誉为乡村的眼睛,在乡村随处可见。 随着社会的发展,池塘的功能逐渐弱化,不少农村池塘避免不了消亡的命运。近日,记者走访了几处农村,探寻如今还存留的池塘如何重新找回属于它的定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 石头村的“池塘民宿” 周末的早晨,聂清华为民宿里的客人准备好早餐。等到最后一位客人结账离开后,她开始整理前一天晚上摆在池塘边的烧烤架。 年,原本与丈夫在城关跑运输的聂清华回到建宁县濉溪镇高峰村,在自家住宅里开起了民宿。为了丰富民宿的主题,两夫妻修整了住宅旁边的池塘,还将老宅基地前荒废的稻田也整理成池塘,种莲子、养鱼。 高峰村位于河流碎石堆积而成的河滩地上,形态各异的石头随处可见,人称“石头村”。石头村的石头不仅分布于地表,据考察,村里到处只有一层薄土覆盖,薄土下面就是坚硬的石头。这样的地理环境对于水稻、蔬菜等农作物种植非常不利。 土薄,种稻不成,却易蓄水。高峰村位于山谷之中,有山泉水源源不断地流过。“只需要简单的整理,就可以蓄水成池塘。”聂清远说,她首先将原来废弃的池塘边缘用石头垒高,池与池之间铺上石子路,再引入山泉水,放入鱼苗、荷花,池塘便有了生气。 七八月,池塘里荷花盛开,漫步池边,颇具田园之美。聂清远在池塘边架起遮阳伞,置办了烧烤架和茶具,又搭建了几间小木屋,作为民宿的“池边雅居”。 有了池塘项目的吸引,到聂清远民宿的客人越来越多,跟池塘有关的民宿餐,更是受到游客的欢迎。“池塘里养了草鱼、鲫鱼、鲤鱼,这三种鱼也是来住宿的客人最喜欢点的食物。池塘里的新鲜莲子也可上餐桌,还有‘炸荷花’‘鲜莲红枣汤’‘莲子鸡’之类的特色菜,也很受欢迎。”聂清远说,因为池塘里都是山泉水,无论是鱼还是莲子的味道都特别鲜美。 如今,像聂清远这样,利用高峰村的石头和山泉修建池塘而开办民宿的村民已有十几家,而这座因土壤稀薄不易发展传统种植业的山谷里的村落,因为池塘文化而走上了属于它自己的休闲农业之路。 古厝里的“池塘聚落” 上坪村位于建宁县溪源乡,全村被群山环抱,两条小溪环绕全村,水到之处,偶有池塘穿插其中,这些池塘与这个村落一起,走过了漫长的时光。 司马第是上坪村一处古老的景点之一。说是景点,其实就是几处破旧的木屋,围绕着一口约四分地大小的池塘。 “这个池塘跟边上的几处房子,都是我家祖上留下的,有年历史。”今年57岁的杨细春一直生活在上坪村,自上坪村提出发展古建筑旅游之后,他祖上留下来的这一处位于“司马第”的房子和池塘,因其悠久的历史,成为一处景点。 据杨细春介绍,当时,他们家算是大户人家,修建这座池塘,一为观景,二为蓄水防火。池塘三面都建有木屋,两面为住宅,另一面为私塾,大理学家朱熹曾游驻讲学。这也是为什么上坪村虽偏远,但自古学风浓厚、人才辈出的原因。 这座自然古朴的村庄,历史的印记虽随处可见,但长久以来,上坪和大多数古村落一样,古建筑保护不佳,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挖掘,使古村呈现出一片沉闷的气息。司马第的这座池塘,虽有荷花盛开,有观赏鱼游弋其中,但被略显浑浊的泥土掩盖了颜色的艳丽。 同样位于村里的“古香园”却全然是另一番景象。“古香园”也有一口池塘,池塘里荷花茂盛,池边的古民居里,开设有餐厅和小卖部,成为来上坪村观光的游客必到之处。坐在池边的走廊上,吃一口本村的西瓜,或者只是喝一口村里的泉水,旅途的劳累顿时消散。 另外,村里还有一处“莲舍”,即是将池塘旁边的一间杂物间改造成休闲室,古朴的木楼配上全玻璃式落地窗,一边泡茶一边欣赏窗外的池塘美景,好不惬意。 “因为是历史文化名村,所以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设计。”据上坪村妇女主任张丽英介绍,如今,对于上坪村的改造还在进行中,他们挑选了村庄中若干闲置的猪圈、牛棚、杂物间、闲置粮仓等进行改造,与村中的池塘结合起来,猪圈变酒吧,牛栏变书吧,旧仓库变茶室……而村民杨细春也期待着,位于司马第的那一口经历了年岁月的池塘,像“古香园”“莲舍”一样,迎来属于自己的改变。 友兰村的“共享池塘” 对于即将迈入花甲之年的黄呈波来说,家门口的那口池塘,已经不知道存在了多少年,他只知道,从小记事起,它就在那里了。 “以前,村里的池塘很多,几乎每户人家的门口都有。”黄呈波说,以前农村都是木屋,门口有池塘,一来防火,二来可以养鱼、洗衣、洗菜。 跟大多数农村一样,黄呈波的老家建宁县黄埠乡友兰村逐渐建起了砖瓦楼,再加上通水、通路以后,池塘也随着木屋渐渐消失。 “现在交通方便,鱼呀什么的都是骑车或者开车去买,洗衣洗菜用家里的自来水就可以了,所以,很多人家的池塘都填成了水泥地,要么做成院子,要么用来修路或者修祠堂了。”黄呈波说,自家屋前的这一口池塘,由于面积大,一直以来由四户人家一起共有,因而被保存了下来。 走在池塘边,池中的鱼群游于稀疏的荷叶之中,池中还漂有浮萍。而这鱼、荷与浮萍,正是这一口池塘带给黄呈波以及另外三户人家的“共享经济”来源。 据黄呈波介绍,所谓的“共享池塘”,一共归四家所有,每家管理一年,有些年份会有两家共同管理,所以,一般来说,每三年会轮黄呈波管理一次。“年初,我会放一些鱼苗,再把莲子和浮萍‘种’进去,几乎就不怎么管了。”今年,池塘刚好轮到黄呈波管理,池塘并非家庭收入的全部,但是也能为家里增添些收入,以及生活的乐趣。 收莲子的时节,在黄呈波家里,几簸箕莲子晒在日光下,他的家人们,在阴凉地,对一堆深褐色的干货精挑细选。“这是晒干的浮萍。”黄呈波说,浮萍晒干后,将好的精选出来,每年会有人来村里收购,用于提取叶绿素。 如今,像黄呈波这样保留着池塘的村民已经不多,但是,对于黄呈波而言,池塘却在他心中占据着非常特殊的位置。 “小时候,我们都在池塘周边玩耍,那时候村里条件也不太好,所以,池塘里的鱼呀什么的,我们都盼望着可以快点长大,捞出来吃。”黄呈波说,如今,虽然池塘的功能不如以前,但依然是联系他们家族之间的一个连接点。过年,池塘里的鱼长大了,自家人会聚在一起吃鱼,夏季时像采莲子呀抓鱼呀挑浮萍呀,也是全家人一起做,这些都是“很开心的事”。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tx/3328.html
- 上一篇文章: 这座人间仙境的小城市,美丽的不像在中国
- 下一篇文章: 本周课程预览课程主题Hipp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