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记忆

文/浮萍

  走在大街上,街上的人们似乎都急匆匆的。进到商场里,也都是挨肩擦背的拥挤。孩子几乎天天会问我,还有几天过年?

  这一切渐渐地提醒我那些关于新年的丝丝的记忆……

  中国人的新年应该是世界上最隆重的节日。但是总觉得现在的新年似乎越来越淡了,去大张买些几件衣服、招待客人的花生、瓜子、糖果之类的就行了。对吃的盼望似乎不在考虑之内了。熟人们见了面,打招呼都会问“过年准备好了吧?”,另一方一定会说“年有啥过处,平时好吃的都吃了”,一脸无所谓的架势!

  可是以前似乎不这样。自我记事起,进入腊月,大人们似乎都开始做新年的准备了。父母也会和别家一样,早早地把小麦淘了,晒干,然去拉上架子车,我常常就坐在车把的后端,去距家两、三里地的磨子上磨面。说是过年吃的,蒸馍也要用。当到了磨坊,通常不会立刻就磨了面,因为那里也一定有装满麦子的长虫皮布袋(现在的蛇皮袋)或麻袋一个挨一个的排着长队,大家都等着磨面呢!待磨面归来,常常天都黑了!

  其次是做豆腐,就会复杂一些,不像现在到超市买几块就行了。那时家家都要自己做豆腐吃。父母往往在前天下午把大豆倒到桶里,加上水,在水里一直泡到它们发胀为止,然后水担挑了,伴随着父亲走路的节奏,水担就咿呀咿呀哼唧着到附近的豆腐磨子上把豆子磨碎。豆子磨碎回来,就挨到过虑了。通常在一个支架上,吊一个十字形可以活动的两条木棍,叫做吊担。把一张布纹稀疏的白色粗布当作滤网,然后把布块的四个角紧紧绑在十字形吊担上,再把磨好的豆子倒进去,紧接着一个人手握吊担的两端,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地摇晃,其间要用水瓢不停的添水,那水担就也会咿咿呀呀地唱起来,那白色的像牛乳一样豆汁就会欢快地啦啦地留下来,会聚在吊担正下方的一口锅里。渐渐地,豆汁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小,象细丝线一样流下,最后直到没有,等到豆渣中看不到白色的时候这一步骤才算结束。紧接着,就该烧滤过的豆汁了,常常是附近的邻居大约六七家人,找一个宽敞的地方,用活砌(农民用土块做成的建房材料)或石块堆一个锅头,放置一口直径约一米五的大锅,倒入豆汁。然后填入材草,点着,那大火越烧越旺,火苗呼呼地欢快地叫啸着,火苗也喜欢热闹呀!有时遇到桐木的材禾,会突然“啪”地一声爆响,火星四溅,人也吓一大跳。渐渐地,我都闻到豆腐的香味了,大家也都闻到了,待做豆腐有经验老人说,行了,大家都忙碌起来,把烧好的豆腐水从大锅里舀出,倒在预备好的大水缸里,热的豆汁就拥挤在水缸里了。紧接着就是最重要的一关了,就是俗语说的“卤水点豆腐”那一关,很关键的,豆腐的成败就此一举了。点豆腐的材料好像是黄菜水或石灰水,却不太记得了。现在想来,它们应该统称卤水吧,待卤水滴入,要在水缸中等汁液凝聚,片刻之后,舀出豆腐脑倒在竹子做成的铺有豆腐毯子的筐子里,把毯子角裹好、按实确了,置一大铁篦子压住,再搬一大石块放篦子上,好的,等待吃豆腐吧!。。。。。。渐渐地,豆腐的香味越来越浓了,大人们却说,别急,性急吃不上热豆腐!哈哈!

  .蒸馍也是过新年要准备的重要任务。妈会把和好的一大盆面用高梁杆串成的面牌盖好放在炕上,用被子捂住,以便温度高些面团会快些发起来。待面团高高凸起,用手一按,松软粘手,用手指轻轻一摁,松软的面团里像蜂窝样的小孔孔都看见了,面糊会粘在手指头上,妈说,嗯,可以了。等到蒸馍的时侯,我常常是烧火的工作,一手扑嗒扑嗒地拉着风箱,一手把早就劈好的柴禾可劲往灶台里塞,妈看见了会说,先小点,馍搭上了再大火!正式蒸馍前,妈会先掐一小面团,用手团圆了,放到灶台里烧熟,面团的皮常常都烧成焦的了,剥开一看,松软,偿偿,味道也好,不咸不酸,说明面劲儿和的好,可以放心蒸馍了!每年总会蒸豆馅馍、垫油糕儿、菜包馍。我是最喜欢豆馅儿的,有时在豆馅里撒两包糖精,甜甜的更好吃!

  ?等把包好的馍全部搭到锅里,我就大火侍侯了,火苗呼呼往外跑。待大气冒出来,妈会说,别添大柴禾了,小火烧一会儿。其后会再捂一会儿,我可就闻到馍香了!妈先用筷子挑去围在铁圈四周防漏气的布条,然后,用手拍一拍笼盖的顶心,口里说,感谢上帝(妈信耶稣),就把锅盖揭开了,一股浓浓的飘着馍香的热蒸气翻滚着团团升起。这时,需要把揭开的热馍翻动一下,以免粘到篦子上了。于是,拿来一个竹子编的淘麦用的大筛子,擦洗干净了,就把馍放到里面凉冷。可是记得那时要蒸五、六锅馍,有时一直吃到正月十五还没吃完,馍都干裂了,期间妈要把它们再馏几次才不会坏。不象现在,蒸一锅就行了。可是,在“大火着,吃白馍”的年代,走亲戚的客人来了,馍也是招待客人的主食呀!

  ?蒸馍的压阵节目却是蒸蒸肉。爹先把刀在家里灰不溜秋的长条磨刀石上把刀子磨快了,妈把买来的猪肉豆腐样的小薄块,倒入一个大盆,倒入面酱、怱、姜、蒜、盐等调料,倒入热水焖过的粉条,拌匀了,再倒入面粉,再拌匀。然后把两个面团擀成薄薄的圆形面皮,衬在家里两个黑糊糊的大铁篦子上,然后把匀好的蒸肉摊在篦子上,搭到锅里,嘿嘿,下边就看我的了,加上锯好的干材禾,使劲地烧!可是,那时的肉是不会很多的,一年难得吃的几次肉,碰到这机会我一定要把肚子吃的圆圆的才满足。据说洛宁蒸肉全国一绝,啥时候也申请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什么的也有可能哈!

  ?其它的做红薯的青凉粉、玉米面的黄凉粉、炸油货都不细说了,呵呵。

  ?待到初一的早上,半夜就有人放鞭炮了,听到鞭响,我哪里还能睡得着呢!我在床上辗转反侧。大约凌晨四点左右,不时地有鞭炮声传来,我能听出哪里放雷子了,哪里放电光鞭了,哪里放是小麦炮了。于是,心里更是痒痒地焦急地盼着天明!待窗户微明,终于可以起床时,我已经迫不急待了!三下五除二穿上新衣裤,把家里的鞭炮挂在院子中间搭衣服的铁丝上,点着,噼里啪啦的响声伴随着火药的气味就是那时我心里最足的年味了!家里鞭炮放完,和村里的孩子们一块儿,听到哪家放鞭了,一窝蜂般争先恐后地去捡没响的鞭,长捻儿的,短捻儿的,没捻儿的,捡起装在口袋里,随时可以放了。把没捻儿的中间折断,倒出火药,凑一堆儿,把长捻儿、短捻儿的捻儿朝里放一圈儿,点着火药,轰地一声火光一闪,然后辟里啦一阵乱响。待回家吃早饭时,布袋里满满的捡来的大小炮儿,手都被染成黑色的了!

  ?可是,怎么能不说走亲戚呢!我们这里叫做串亲戚!串亲戚可是我一年里望眼欲穿的事儿了,因为可以挣到压岁钱了。那时穷,走亲戚挎一个竹篮子装着自已家里油炸的麻糖、油角儿走东家串西家,我像跟屁虫一样,紧紧跟着父亲。一家一家的亲戚在哪个村子里,又在村子里哪儿住着,门前土坡有多高,什么房子,什么门楼,闭着眼睛我都能摸着了!有一年雪花纷纷,我和爹都成雪人了,一位伯伯赶紧拿了条毛巾给我打身上的雪,爹说,把脚蹲蹲,雪就掉了,看化了脚冷!每每忆起,言犹在耳,爹却不在了!

  ?那时的压岁钱也很少,一般两毛,偶尔得到五毛就高兴的不得了,可以用它买连环画了,我仿佛就看到了街上新华书店柜台里摆放的花花绿绿的连环画的封面了!如数家珍的关羽、张飞、鲁智深、孙悟空都向我招手呢!

  ?可不,孩子仰着稚气的脸又问我啥时过年了!呵呵!

作者简介

  

付伟平,网名浮萍,男,英语教师,喜欢绘画、写作、书法、唱歌、骑行、下棋,打羽毛球等体育活动。崇尚自然、情感真挚,文风朴实的文章。在《文艺圈》,《中外文学家》,《洛宁一高》等网络平台发表小说、诗歌、随笔等多篇。

“天涯知己文字平台”







































武汉白癜风专科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tx/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