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国外球员比赛时,中国乒乓球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不准打成11比0。

在确保能赢的情况下,这种主动“让球”展现的是一种风度和友谊,背后是对实力的绝对自信。我们明白,这是“假让”。

可如果是“真让”呢?中国乒乓球队就有这样一段历史:为了确保夺冠,一些运动员不得不执行让球战术。那个时候,让,带给我们的更多是苦涩和悲壮。

今天,书单君分享老朋友叉少的一篇文章,里面详细讲述了这段往事。文章故事性很强,读完像看了一场电影,推荐“书米”们一读。

——书单君

小球带给大国的荣耀

年3月,第25届世乒赛在德国开打。

打到八强的时候,日理万机的周总理嘱咐秘书,每天再晚也要向他报告“战况”,因为八强里有一半都是中国选手,这可能是新中国体育取得突破的重大时刻。

但是,这份期待两天后就几乎成为泡影。

第六轮循环赛,中国选手纷纷失利,到半决赛时只剩一人,年仅21岁的容国团。

决赛中,容国团的对手是前世界冠军、36岁的匈牙利老将西多。

在先输一局的情况下,容国团使出浑身解数,仿佛化身为“八臂哪吒”,用抽、杀、削、吊、拉、搓、推、挡把西多调动得气喘吁吁,使其完全发挥不出自己的优势。

最终,打出巅峰状态的容国团连扳三局,为中国夺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

那一天,多特蒙德威斯特代里亚体育馆升起了五星红旗。国歌响起那一刻,中国代表团的所有人都觉得,“东亚病夫的帽子,是肯定可以甩掉了”。

当时正值建国十周年,容国团捧杯的消息点燃了六亿多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贺龙副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献花,容国团成了民族英雄。

从此之后,乒乓球在中国成为一项具有特别意义的运动项目,关乎国家的荣誉。

从容国团夺冠至今,一个甲子过去了。六十年间,这项被视作“国球”的运动荣耀了我们每个人的青春岁月。我们习惯了中国选手一次又一次地欢呼胜利,也习惯了国歌一次又一次地响起。

可对于运动员来说,未必如此。

一个乒乓球的标准重量是2.53-2.70克,相当于两枚一毛钱硬币,放到手上几乎感觉不到什么重量。

但在赛场上,这个小球能化为翅膀,让人高飞入云,也能变成泰山,把人压到无念。

六十年后回首看去,那个在一张张球台上跃动的小球,改变的不止是中国体育,也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

让球的缘起

年4月5日,新中国的体育史在容国团夺冠这一天被分为两截。

在这之前,中国运动员在举重、跳高和游泳几个项目上都有打破世界纪录的表现。但是,由于国际环境的封闭,这些纪录并不被承认。

容国团战胜西多,是中国人第一次真正在国际大赛中获得胜利,也一下把处于边缘的乒乓球拉到了举国







































治疗白癜风的土方法
治疗白癜风的药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tx/5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