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因门六义因门六义,是贤首构建义理体系中,核心内容之一。因门六义从一个全新角度阐述十玄门圆融互摄妙义,是华严义理的一个根本法理。因门六义来源于惟识种子六义,为了更好理解因门六义,我们先来简要了解一下惟识种子六义。惟识种子六义。然种子义略有六种。一刹那灭。谓体才生。无间必灭。有胜功力。方成种子。此遮常法。常无转变。不可说有。能生用故。二果俱有。谓与所生。现行果法。俱现和合。方成种子。此遮前后。及定相离。现种异类。互不相违。一身俱时。有能生用。非如种子。自类相生。前后相违。必不俱有。虽因与果。有俱不俱。而现在时。可有因用。未生已灭。无自体故。依生现果。立种子名。不依引生。自类名种。故但应说。与果俱有。三恒随转。谓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此遮转识。转易间断。与种子法。不相应故。此显种子。自类相生。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此遮余部。执异性因。生异性果。有因缘义。五待众缘。谓此要待。自众缘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此遮外道。执自然因。不待众缘。恒顿生果。或遮余部。缘恒非无。显所待缘。非恒有性。故种于果。非恒顿生。六引自果。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此遮外道。执唯一因。生一切果。或遮余部。执色心等。互为因缘。唯本识中。功能差别。具斯六义。成种非余。外谷麦等。识所变故。假立种名。非实种子。此种势力。生近正果。名曰生因。引远残果。令不顿绝。即名引因。——《成唯识论》卷二种子六义义理简介。一切法皆刹那生灭,无常。此佛所说法基本义。种子第一义刹那义,准此基本义立,破立常法为因。种子第二义果俱有,也就是图中种子生现行,遮现行生现行,破因与果相离二义。此种子正因义,此亲因缘缘起与增上缘起之根本不同所在。种子第三义待众缘者,此正因之种子,如何生现行呢?不是无缘,恒顿现。有因有缘,方生万法。故立待众缘义。所谓显所待缘,非恒有性,故种于果,非恒顿生。以上三义,立因,立缘,成立刹那义。结合起来便得到了亲因缘缘起图景。下面三义是此用亲因缘缘起阐述生死轮回相续。其中,恒相随者,此名种子自类相生,也就是图中种子生种子前后相续,方能持一期生死与下一期生死之间生死相续。性决定、引自果者,此二义解释轮回与世间法。性决定义,认为种子皆有性善性恶之属性,从而作为业种,能够产生异熟果。三世因果轮回之根本。引自果认为,现行之诸法皆有相应之种子,现行世界井然有序,正是内里种子结构井然所致。现行与种子一一对应。所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遮外道,执惟一因,生一切果。或遮余部,执色心等,互为因缘。惟识学立种子六义,主要针对凡夫染依他起性,多针对俗谛,主要是为了建立赖耶缘起。此六义中包括了对性宗或者说对真如缘起的几个批评。一是基于引自果义,立真如不可为因。真如为一,现行为多。一因多果,有违引自果故。二者刹那义。认为种子能生。能生者必是无常法,而真如是常法。故真如不可为因。违刹那生义故。另外,性决定及恒随转,立种子受熏义,而真如不受熏。故真如不可为因。而贤首祖师所立因门六义则完全基于真如缘起,在此基础上,立七大缘起中相即相入义,而释十玄门妙义。这是如何可能呢?惟识六义中,所对真如缘起之批评多为立异之说故。比如性决定,此将习与性相混淆,种子本超善恶,无明故而有业种。有业种故方有生死。此非亲因之根本义,是种子起用时,基于无明妄执之染用。不可将习与性相混淆。所以种子受熏,不可局限于业种之染熏习。还有自性清净本然之熏长,如起信论所谓真如熏无明、无明熏真如。再比如真如为常不可为因,真如之常,为不异无常之常,真如有随缘不变二义,故并不因无刹那义而不可为因。至于真如一,而现行多。一因不可生多果。真如法界妙性,此一性,是不异多之一,真如内本含无量无边性种。故真如亦不违引自果义。当然,更重要的是,惟识种子六义,完全是基于理法界之相上识之法见,与事事无碍法界中诸法相即妙义,大相违背。贤首祖师又如何将此种子六义,改为因门六义,从而随顺真如妙性呢?这是值得我们深究者。◎第二緣起因門六義法。將釋此義六門分別。一釋相。二建立。三句數。四開合。五融攝。六約教。释相,基于惟识种子六义,提出新的因门六义。第二建立,说明因门六义如何建立起来的。第三句数说明如何此用六义,发明性空缘起正义。第四开合者分一、分二、分三、分六、分十二、分十八等等诸门,以显其结构差别。第五融摄,与六相融摄。第六约教,就诸教显因门六义之差别。第一門中有二。初列名。次釋相。初列名者。謂一切因皆有六義。一空有力不待緣。二空有力待緣。三空無力待緣。四有有力不待緣。五有有力待緣。六有無力待緣。二釋相者。初者是剎那滅義。何以故。由剎那滅故。即顯無自性。是空也。由此滅故果法得生。是有力也。然此謝滅非由緣力故。云不待緣也。二者是俱有義。何以故。由俱有故方有。即顯是不有是空義也。俱故能成有是有力也。俱故非孤是待緣也。三者是待眾緣義。何以故。由無自性故是空也。因不生緣生故是無力也。即由此義故是待緣也。四者決定義。何以故。由自類不改故是有義。能自不改而生果故。是有力義。然此不改非由緣力故。是不待緣義也。五者引自果義。何以故。由引現自果。是有力義。雖待緣方生。然不生緣果。是有力義。即由此故是待緣義也。六者是恒隨轉義。何以故。由隨他故不可無。不能違緣故無力用。即由此故是待緣也。是故攝論為顯此六義而說偈言。剎那滅.俱有.恒隨轉。應知決定待眾緣唯能引自果。初列名释相,基于惟识学种子六义,得到了因门六义。其要如下图:空有力不待缘 刹那义   有有力不待缘 性决定义空有力待缘 果俱有义   有有力待缘   引自果义空无力不待缘 待众缘义 有无力待缘   恒随转义第一段,列名:空有力不待缘、空有力待缘、空无力待缘、有有力不待缘、有有力待缘、有无力不待缘。将种子六义摄为因门六义。此类三性之转染污位成清净位。第二建立者。問何以故。定說六義不增至七。不減至五耶。答為正因對緣。唯有三義。一因有力不待緣。全體生故。不雜緣力故。二因有力待緣。相資發故。三因無力待緣。全不作故。因歸緣故。又由上三義因中各有二義。謂空義有義。二門各有三義。唯有六故不增減也。因门六义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这是关键问题所在。为正因对缘,此将缘摄为因而明三义。这同种子中立待众缘是一致的。惟有三义:全体生故,不杂缘故;相资发故;全不作故,因归缘故。由此三义而建立:因有力不待缘、因有力待缘、因无力待缘。这是核心所在。这三义正是三类缘起说,事事无碍法界七大缘起;事理无碍法界真如缘起、理法界赖耶缘起。这里包括二个二分:第一个因有力待缘、因无力待缘。也就是有力因与无力因。这正是双重本体中,是否流现真性之区别所在。或者说真觉显与不显区别所在。这就是真如缘起与无明缘起的根本区别所在。第二个二分,因有力待缘、因无力不待缘。真如缘起还得众生生相资互引而生万法,七大缘起从生心内为自心内成种子,觉大作为缘力之第一动力,六大圆融故,全体而生。这正是事事无碍法界缘起之特质。此三义,咱们在四法界十玄门一念生万法中谈过,生万法之三类境界差别,众念融归自心,相入成自心种子,而全体生,此诸佛境界。众念作为外缘所发自念种子现行,此众生境界。根据他念直接作用于自心,还是交融于外作为对境而反熏于自心,还可以分二类。它正对应此三义。全体性、相资发、全不作。又由上三义因中各有二义:谓空义与有义。此自心作为据点,与他心关系,有二位:一是作为体,摄一切他心,是谓有义。作为用,普入一切他心,是谓空义。空有二义,就自心据点而言,是空大地大相融之显,而明据点一多相即之妙义。問何故不立第四句無力不待緣義耶。答以彼非是因義故不立。思之可見。問待緣者待何等緣。答待因事之外增上等三緣。不取自六義更互相待耳。問因望緣得有六義。未知緣對因亦有六義不。答此有二義。增上緣望自增上果得有六義。以還是親因攝故。望他果成疏緣故不具六。親因望他亦爾。問果中有六義不。答果中唯有空有二義。謂從他生無體性。故是空義。酬因有故是有義。若約互為因果義說。即此一法為他因時具斯六義。與他作果時即唯有二義。是故六義唯在因中。問若爾。現行為種因。豈得有六義。答隨勝緣不具。如論說。種子有六義。此約初教。若緣起祕密義。皆具此六義。約終教。以此教中六七識等。亦是如來藏隨緣義。無別自性。是故六七識亦具本識中六義也。思之可見。何故不立第四句因无力不待缘。因与缘,分有力无力、待缘与不待缘。成四句:因有力不待缘、因有力待缘、因无力待缘、因无力不待缘。前三句成三类缘起。第四义,因无力不待缘,则自心寂灭不生万法,非是因义。注意因门六义,其实是探讨众生心据点作为生发万法之正因。据点作为正因,此双重本体义,故有体之说。依此立空体有体二义;因有力与因无力,此因内有种子生一切法,此种子有二个来源:一是法界性流现,二是法界性不显,基于我明业相而有习种故。或基于性种和习种之区别故。而分因有力与因无力。这便解决了惟识学中性决定之分善恶可以解决生死,而据点种子本自清净,此二种不相违。这正是种性差别中习种性种之区别。第三缘力,也就是据点如何生发万法呢?基于缘力。有待缘与不待缘。待缘者待他心增上缘力故,立不待缘者,贤首基于十玄门隐显自在门,知诸法法住法位而只是隐显而已,此隐显之间,可觉大自成。此不待缘之胜义所在。第三问,因望缘得有六义,未知缘对因亦有六义不?有二义:增上缘望自增上果得有六义,还摄归亲因故。若望他果成疏缘则不具六。这便分殊清楚了因与缘。据点自立极,成体,生万法,为因。自据点与他据点之伴,成就他据点立极,成体,生万法,为缘。因缘基于据点之间主伴互融而分殊之。这正是事事无碍法界妙义所由立。第四问,因与果之分殊。注意,一法为他因时具斯六义,此一法比如自据点作为他因之一种子,也具六义。若一法比如自据点,与他作果时,成为正因种子之现行,只有二义,所谓空义与有义。也就是缘生无性、无性缘生。准此义,可以回答万法惟心中一个难题,外面有人吗?以果义,无他人,只有对境之幻法。就因义,能达普贤心者,知有因种。此华严所谓主伴互融义所在。第五问,现行为种子,岂得有六义。若就初教,惟种子有六义。若缘起秘密义,皆具此六义。所谓缘起秘密义,即是十玄门诸法相即自在门故。准前义,惟第八识第九识可成正因,准后义,诸识乃至一切心数皆可成正因。所以密教有八识互为因义而立八识平等义。乃至无情有情皆平等是佛义。建立门是核心所在。准此便建立了能够解释真如缘起乃至七大缘起之正因了。第三句數料揀者有二種。一約體。二約用。初約體有無而有四句。一是有。謂決定義。二是無。謂剎那滅義。三亦有亦無。謂合彼引自果及俱有無二是也。四非有非無。謂合彼恒隨轉及彼待眾緣無二是也。就用四句者。由合彼恒隨轉及待眾緣無二故。是不自生也。由合彼剎那滅及決定無二故。不他生也。由合彼俱有及引自果無二故。不共生也。由具三句合其六義因義方成故。非無因生也。是則由斯六義。因緣全奪顯緣起勝德。故地論云。因不生。緣生故。緣不生。自因生故。不共生。無知者故。作時不住故。不無因。生隨順有故。又集論云。自種有故不從他生。待眾緣故非自生。無作用故不共生。有功能故非無因生。問此六義與八不分齊云何。答八不據遮六義約表。又八不約反情理自顯。六義據顯理情自亡。有斯左右耳。句数料揀。约体,约用,再释此六义。约体开为四句:刹那义   性决定义,性决定义是有;刹那义为无。果俱有义 引自果义,合此二,亦有亦无待众缘义 恒随转义 合此二,非有非无。此就据点作为双重本体,从有无四句而观之,性决定者,据点所依性种,自性实有故。刹那灭者,阿字本不生义,也就是阿吽互根义,故无。果俱有引自果,此据点内种子,亦有亦无。就现行而为无,种子而言是有。待众缘恒随转者,非有非无。用上合四句,合彼恒随转及待众缘,成立不自生,合刹那灭、决定无,成立不他生。由合彼俱有及引自果,成立不共生。具三句合六义,非无因生。故准六义得为正因。六义与八不,八不反情,显自显。六义显理,情自亡。此遮诠说与表诠说之不同。建立六义,正是欲从表诠角度显法界理。第四開合者。或約體唯一。以因無二體故。或約義分二。謂空有。以無自性故。緣起現前故。或約用分三。一有力不待緣。二有力待緣。三無力待緣。初即全有力。後即全無力。中即亦有力亦無力。以第四句無力不待緣非因故不論也。是故唯有三句也。或分為六。謂開三句入二門故也。如前辯。或分為九。謂於上三義。隨一皆具彼三故。何以故。若非有力即無無力。是故隨一具三故有九也。或分十二。謂於上六義。空有二門不相離故。隨空即有隨有即空。有空有六。空有亦六。故有十二也。或分十八。謂於上六義中。一一皆有三義故。一體有無。二力有無。三約待緣不待緣。三六成十八也。或分為三十六。謂於上六義。隨一皆具六。何以故。以若無一餘皆無故。餘門思而準之。第四开合。约体惟一,以因无二体故。一多相即故,总别不二故。心是种子,种子是心;第八识是种子,种子是第八识。据点是种子,种子是据点。所以讨论种子六义,其实就是从据点角度探讨作为生发万法之枢纽,探讨三类缘起说。或约义分二,谓空有。无自性故,缘起现前;缘起现前故,无自性。此无自性,是极无自性义。不同于性空缘起缘起性空之不知性,此达法性之极则,而发明无自性究竟义。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此阿字本不生义。贤首祖师准此立相即相入义。据点与据点之间,作为体相即,作为用相入。以此发明阿吽互根义,而说明法性之间互摄圆融之妙义。约用分三,有力不待缘、有力待缘、无力待缘。初即全有力、后即全无力,中即亦有力亦无力。此义发明甚妙。全有力者,七大缘起发起全体法界大用者也;全无力者,无明障真觉,亦障据点本身,自心如浮萍,随力漂流。中间位亦有力亦无力。相对全无力而有力,相对全有力而言无力。由此可建立据点之三位:惟一据点、失普贤心之据点、据点完全不显只是隐为前六识之基,也就是无明业相之识。这便对应无明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之三类不同。再分为六。如因门六义及四门六义与四法界相配。第五融攝者。然此六義以六相融攝取之。謂融六義為一因是總相。開一因為六義是別相。六義齊名因是同相。六義各不相知是異相。由此六義。因等得成是成相。六義各住自位義是壞相。問六相六義分齊云何。答六義據緣起自體。六相據緣起義門。以法體入義門遂成差別。如以六義入四句顯是去非故。順三乘入六相顯自德故順一乘。是故四句與六相。俱為入法方便也。六义与六相区别。六义据缘起自体,六相所缘起义门。六相勾勒了法界缘起之大体图景,六义从自体法义阐明此法界缘起所由自。第六約教辨者。若小乘中法執因相。於此六義名義俱無。若三乘賴耶識如來藏法無我因中。有六義名義。而主伴未具。若一乘普賢圓因中。具足主伴無盡緣起方究竟也。又由空有義故。有相即門也。由有力無力義故。有相入門也。由有待緣不待緣義故。有同體異體門也。由有此等義門故。得毛孔容剎海事也。思之可解。最后一段,很重要,阐明了如何根据六义发明法界缘起奥义。由空有义,有相即门;由有力无力义故,有相入门。由有待缘不待缘义,有同体异体门。由有此等义门故,得毛孔容刹海事。以此三义,显据点妙义。异体同体故,据点有二义:惟一据点义;无量据点义。准同体立惟一据点义,准异体立无量据点义。据点与据点之间的关系。准相即相入,有主伴互摄义。以此二义,显普贤心。相即相入之义,显据点阿吽互根奥义。再回过来看一下,惟识种子六义中,隐含的一些对真如缘起之批评,贤首是如何回应的呢?刹那灭义、果俱有、待众缘,此勾勒的图景,其实是一人一世界,如放电影。贤首用待缘与不待缘立异体同体,而打破此图景,必如此方能发明一真法界义。同时也基于真如缘起和无明缘起,将一人一世界图景立起来了。性决定、引自果,由此建立种子只是习种义。贤首祖师用因有力因无力,区分了无明位与清净位之据点,分了习种与性种。从而建立了二重本体义。准此无明缘起下有惟识性决定引自果义;而真如缘起其性决定,此真如随缘建立自性。恒随转者,惟识本义种子相生,故种子不再有更深之来源;从而建立了种子熏长义。贤首分习和性,而准真如随缘如来藏,依如来藏建立阿赖耶识,而有立更深之来源。相应地一念生万法,也不同了。现行下有种子,种子下有种性。必如此,种子有为流转不住,方能转为种性寂灭不动,而发明法住法位义。如此等等,皆大不同。惠州大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tx/7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