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解放公园开展了一场年武汉市小三长评选活动,25位“小湖长们”将在解放公园湿地科普馆进行“武汉湖泊、湿地生态”自然课题研究,一起走进奇妙的水世界,与大自然展开一场心灵的对话。

“小三长”评选活动是由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武汉市教育局、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年武汉自然教育系列活动”之一,以自然课题研究的方式,开展“小树长”、”小湖长”、“小园长”评选活动。

1、什么是湿地?

“小三长”第一课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项目顾问卜昭俊导师主讲的《解放公园的神奇湿地》,“小湖长”们首先在解放公园湿地馆内进行参观活动,通过卜昭俊导师的课堂了解湿地自然科普知识,以解放公园湿地为案例,观察武汉湿地生态现状。

湖北省是千湖之省,武汉市是百湖之市,作为一名合格的“小湖长”,不仅要有对湿地的基本认知,还要在生活中守护湿地的生态环境,这是“小湖长”的光荣使命。

那么到底什么是湿地呢?“小湖长”们说湿湿的地方就是湿地,还要有水、有动物和微生物。为了“小湖长”们能准确辨别生活与自然中的湿地环境,卜导师与“小湖长”们开始一场“湿地大闯关”小游戏。

屏幕上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带有“水”元素的图片,包括湖水、海洋、稻田、游泳池、人工水库、泥潭等。“小湖长”们通过自己的初步判断,用肢体语言来表示他们的判断结果。

经过两轮的通关比拼,“小湖长”们对湿地有了由模糊到清晰的认知,从最初“湿地就是有水、有草的地方”到“湿地是天然或人工、淡或咸积水地带”。

卜导师解释到,准确来说“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2、有趣的湿地小实验

这是一个见证奇迹的时刻!湿地课堂上,卜老师专门准备了两个小小的“模仿湿地测试功能”实验。

实验一:一杯(A)上方塞入少量树叶,另一杯(B)上方塞入部分海绵,两杯同时倒入等量清水。

“小湖长”们很快发现,经过上方不同材质后过滤出剩余水量,A杯明显比B杯装有更多的水。

实验二:与实验一同样的A、B实验装置,两倍同时倒入等量等比的泥水混合物。

“小湖长”们再次发现,除了剩余水量A杯比B杯多以外,A杯比B杯的水更加浑浊。

通过两个小实验,“小湖长”们了解到了湿地的功能作用,B杯用装有海绵的装置模拟湿地,有储蓄部分水资源、调节径流的作用,降低洪水灾害程度,保护农田;并且湿地还能以它复杂而微妙的方式扮演着自然的净化器的角色,显示了地球生态系统的严谨、完善和神奇。

A模拟下水道

B模拟蓄水池

湿地还与人类生活息息关联,它也是我们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于水源,也是文化发展之源。回想起夏日清甜的莲蓬、白白脆脆的藕节、令人垂涎欲滴的菱角以及日常所需的大米,“小湖长”们发现湿地与我们并不遥远,反而我们的认识和行动关系着湿地的未来,也关系人类的未来。

3、解放公园的神奇湿地

解放公园很早引进了生态湿地水循环系统,用生物的方式来净化被污染的水源。在了解湿地系统后,“小湖长”们终于要出发到户外观察湿地环境以及周围的水生植物。

出发前,卜导师给每位“小湖长”分发了一张“湿地植物检索卡”,根据文字与图片在解放公园湿地区域找到相应的植物,并观察湿地动物,做一次湿地生物多样性小调查。

一方小水池竟有这么多可爱的小生命,在卜导师带领下,“小湖长”们触摸了水生植物——菰,叶片反向触摸时,手上有种刺刺的不顺滑的感觉,菰草看上去平平无奇,但其实它的嫩茎被黑穗寄生后便会膨大形成我们常吃的食物——茭白。

“小湖长”们还寻找到了不同的水生植物,繁殖力超强“一叶经宿即生树叶”的漂浮植物浮萍、浑身是宝又名“水烛”的挺水植物香蒲、生活在水中如同绿色小珊瑚的沉水植物菹草,还有夏日精灵堪称“活化石”的浮叶植物莲。

“小湖长”们的收获

00:48

《解放公园的神奇湿地》小湖长们收获满满

导师感言

自然教育就是让孩子们走进自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yy/12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