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洗礼德性花开

文/杜小飞

两天的“阳明心要”公益课,如白驹过隙,一晃而过,我感觉自己接受了一场文化的洗礼,收获满满,使我在思想上有破有立。破的是我对儒者的偏见“封建迂腐、只知埋头做学问”;立的是儒者不光是做学问,还通过人伦日用间的道德(生命)实践来实现道德(生命)觉醒,回归光明心性。

阳明先生被称为儒家最后一位圣人,课程剖析了当代“阳明热”的几个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端本正源,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完整的儒家修学框架。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真实不虚的。通过本次学习,我知道了儒家文化真不愧为中华文化中最灿烂的瑰宝!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经济发达,物质充足,但是我们却常感受不到温暖与幸福,总是缺少安全感,时常被无聊感与空虚感等负面情绪充斥,我们就如无根的浮萍,到处飘零。怎样做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

以前我总以为幸福就是满足自己的感官享受,人拥有的东西越多,也就越幸福。但事实上,幸福不在于外求,幸福来自我们的内在,来自我们的道心。过去的我不但错用了身心(将自己的身心用于享乐,而非当作彰显德性之载体),还错向外找幸福,怎能求得?

儒家道统传授心法就是自尧、舜以来圣贤心心相传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指后天的感性之心、知性之心,它对应形而下的经验智慧,经验智慧具有肤浅化、表面化、虫洞化、片面化的特点。“道心”是先天本有的良知之心,它对应形而上的先验智慧,先验智慧具有本体化、圆满化、终极化特点。其实,儒家所说的“人心”和“道心”,是同一个事物。阳明先生在《传习录》中说道:“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1]“十六字心传”的意思是:经过长期而持续的身心修养与实践,“惟危”的“人心”被切实而有效地净化、升华而回归于“惟微”的“道心”之中,完成了由人向圣的升华,彻底而圆满地实现了人生的核心价值与意义——实现终极关怀,实现生命(“道”或曰“道心”)内含之真善美的全然彰显(或曰“觉醒”),完成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使命与责任。[2]

过去我只知“人心”,只认经验智慧,而不识“道心”,不知先验智慧,更不知“心一也”,不知“人心”被净化、升华就可回归为“道心”。课程的解读让我幡然醒悟,此时,我已过不惑之年,真是可悲可叹,亦可庆可贺!

儒家不离人伦日用,借一切事物调心、炼心、觉心。与佛学、道学不同的是,学习儒家圣学不用逃离家庭与社会,儒家提倡“在事上磨”,一个儒者是主动担当起家庭与社会之责任与义务的,在人伦日用间升华道德,彰显良知。这是多么高深的智慧啊!

以前我总爱生气,总爱为一点小事而纠结,总爱抱怨丈夫和长辈,总是一味指责孩子,总喜欢找别人的错,从来不会反省自己……当我开始调整自己的身心,遇到问题时,我会首先反省自己,把所有问题都当成好事来对待。当我将所学内容如此实践到我的家庭和工作中,女儿开始欣赏我的改变并大力支持我继续学习国学,爱人和长辈跟我的关系也变得和谐起来,我与同事、领导也相处得更融洽了。我不断调心,世界对我也温柔起来。

人一生的价值和意义何在?通过本次学习,我知道了答案。首先,我们要立志成为圣贤,过德化人生。其次,我们要“在事上磨”,借事调心、炼心、觉心,使自己成长。最后,践行圣学,把人做到极致,成为圣贤。如学习公益课后,我们就践行阳明先生教导的知行合一和先生四句教[3],每日三省吾身,格物致知,让光明的德性朗现于身心内外。

注:

[1]王晓昕译注:《传习录译注》,中华书局,,第36页。[2]参见潘麟:《〈中庸〉心要》,江西人民出版社,,第36页。[3]阳明先生四句教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全国课程资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yy/12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