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密云区城北13公里处的燕山群峰丘陵之中有一处避暑胜地——密云水库。它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水库,也是首都地区最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承载着北京的“生命之水”。曾有一种说法是:“北京人每喝3杯水中,就有2杯来自密云水库。”

密云水库建成于年9月份,持续滋润京城六十载,其容量为43.75亿立方米,相当于个昆明湖。

该水库有2大入库河流——白河和潮河,正是通过拦蓄这两条河流的上游来水而形成的。密云水库流域涉及密云、怀柔、延庆三个区,两大补给水流经的区域较长,河流沿岸有许多村庄和农田。密云水库的水质会受到上游和周边居民生活废水的排放、农田使用的化肥等影响,从而容易造成水库水体富营养化。

密云水库作为北京专用的水源地,保护密云水库水质安全成了头等大事。为了严格保护密云水库水质,当地实行了全方位保水措施。不仅关停了潮、白两水系上游和下游的多家矿山企业,搬迁库区及周边农民,累计清退了畜禽数量万只、水产养殖场72家,完成治理小流域84条,且对农业的水肥使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管理。

小流域治理前、后

除了从外源上治水,当地也对密云水库实行封闭式分库管理,整个库区几乎都被围网和山林围起来了,游人难以靠近水库的水。

此外,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也是改善密云水库水质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保护水库水的品质、质量,每年4月上旬,都会向密云水库投放大量净水鱼苗,这一保水举措已经连续开展了20年了。今年也不例外,从4月1日起,将在未来半个月时间内,将鲢、鳙、鲂等5个品种的吨鱼苗分批投入密云水库。在密云水库鱼苗投放现场,装载上万鱼苗的运输车陆续抵达。工作人员首先进行鱼苗质量的抽样检查,完成质检后,再经过消毒、过称、计量等一系列程序,最终将鱼苗分批投入密云水库。

那么,为什么有些鱼类可以净化水质?

淡水湖泊水体中,生长着大量的浮游植物,而随着工业废水的排放,废水中有植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久而久之就导致水的富营养化,从而导致藻类和水生植物疯狂吸收,过度生长繁殖,最后大量聚集,使得湖面漂浮着大量深绿色的腥臭味浮沫,这被称为“水华现象”。

其中淡水中蓝藻水华的发生面积最广、危害最大。蓝藻大规模爆发,会使得水中的氧被大量消耗,严重时就会导致大量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死亡,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也很大。蓝藻毒素会影响到饮用水源和水产品的安全,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尤其是蓝藻的次生代谢产物——微囊藻毒素,这是一种肝毒素,能损害肝脏,具有强烈的促癌(肝癌)作用。

水华现象已然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在全球多国频繁发生。在我国,蓝藻水华现象以太湖、巢湖、滇池等地最为严重。在年5~6月,我国太湖曾发生严重的蓝藻大爆发水华事件,导致无锡市70%的水厂水质被污染,影响到万人口的生活饮用水和部分工业用水,自来水恶臭难当,连洗澡都不能用。

为了避免密云水库发生类似的水华现象,除了从源头上减少水库中氮、磷元素的排放,在水库中投放大量滤食性鱼类来降低浮游植物的密度,也是一种治理水库的有效手段。

密云水库增殖放流的鱼类主要是鲢鱼、鳙鱼、鲂鱼等,以滤食水中的藻类和浮游生物为生的滤食性鱼种。鲢鱼主要吃水中的浮游生物;鳙鱼主要吃浮游动物,也吃部分浮游植物,如硅藻和蓝藻类;而鲂鱼为草食性鱼类,以摄食植物为主,如水草、浮萍、丝状藻类、黑藻、狗尾草以及湖底植物的碎屑。

有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鲢鳙鱼每增重出1公斤,可从水中吸收掉29g氮、1.46g磷,.6g碳。滇池、太湖、千岛湖等淡水水域都通过采用“以鱼控藻,以鱼净水”的治理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年期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滇池进行了养殖白鲢和花鲢鱼治理蓝藻的实验,结果是1条1公斤左右的白鲢鱼1个月能吃掉2公斤蓝藻,同样大小的1条花鲢鱼,1个月能消耗3.66公斤蓝藻。经过3年的治理,示范区内的水中蓝藻含量降低了2/3。

所以,在密云水库中有计划地投放适宜品种、数量、规格的这些搭配鱼种,同样可以控藻控草,在一定程度上延缓、阻碍了蓝藻的生长,带走水中富集的氮磷钾,有效抑制水体富营养化,达到以鱼养水,净化和改善水质的目的。而且通过鱼类在水中不停游动,进行“活水”,从而促进水体上下层交换,使得各水层水质一致,还可防止底层水体发生腐败变质。

这种“以鱼净水”的治理方式,不仅成本低,可优化水质,优化生态环境,同时还能发展渔业经济,促进水库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yy/12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