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神子”此词牌名,原名为大家所熟悉的“江城子”,它本为单调词,后经苏轼,始变双调,格式也由此定型,得到广泛的推广流传,日趋成熟。宋神宗熙宁四年,苏轼对王安石变法不满,自请出京任职,在地方上颇有建树,元丰二年,他由徐州调往湖州任知府,在途中,他见落红无数,忽起离愁之情,同时哀叹于自己的身世飘零,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江神子》《江神子·恨别》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摧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词的上阕,一开头,诗人便直抒身世漂泊之苦。“天涯流落思无穷”,在离开朝廷的这几年中,诗人四处辗转,方在徐州两年,便又被调往了湖州,宛如无根的浮萍一般,随风飘扬。在这样的调任之中,他不断的与人相识,又匆匆分别,此间离愁无穷无尽,常伴他身。此时的季节为暮春,正是美好存在和逝去相接的时候,诗人在此化用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道“既相逢。却匆匆。摧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命运既然让自己与徐州的百姓们相逢,为何又要让他们这般匆匆分别?诗人想起那日离别,岸上船上,几双泪眼,想看无言,到头来,所有的话语,之剩下一双折花赠别的手,一张张难忘的脸,也化作断肠的杏花,花在人旧,诗人心中,对徐州充满着眷恋,满腔离愁别绪,他道,春日虽还剩,却春天还未走开,只是,经此一别,再美好的春光,也无人一同欣赏了。上阕之中,诗人借景抒情,一波三折,缠绵悱恻,即写出了对徐州的留恋之情,也哀叹了自己漂泊的身世。落花残红,衬托出的是一幅唯美之景。到了下阕,诗人继续就这风景,抒发自己的依依离情。“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三月的隋,春水溶溶,充满着盎然生机,此时鸿雁北归的时节,诗人却要与之相向而行,去往它们过冬的湖州,回收望去,泗水与淮河交汇,远方正是自己不忍分别却又回不去的徐州。春光融融,倒影在水中,诗人却无心欣赏,满腔苦闷,回首之间,再望不到徐州,但是,满眼又均是徐州,不见其他。“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诗人想要泗水寄去自己对徐州的思念,奈何泗水东流,就算诗人流下再多的相思之泪,也无法逆流而上。相思之情,自此难纾。正如李煜所说“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人生再世,总有诸多不如意,时时刻刻,侵蚀着人的灵魂。这首《江神子》,景与情相融,虚虚实实,情真意切。一路残春,一路相思离愁,缠绵悱恻,动人却不凄切。最后一句“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更是深含无奈之情,悠远绵长。喜欢古诗词的朋友们,可以点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yy/13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