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诗一首,此诗先抑后扬,称得上是“诗史”。

广陵

谈迁

南朝旧事一芜城,故国飘零百感生。

柳影天涯随去辇,杨花江上变浮萍。

远山依旧横新黛,断岸还看散冷萤。

今日广陵思往事,十年前亦号承平。

广陵就是今天的江苏省扬州时,历史上的扬州水路发达,是东南的大都会。南朝刘宋时期,广陵王刘诞在扬州起兵叛乱,无数无辜的老百姓受到牵连,让一座繁华的城市顷刻间变为一座废墟,鲍照目睹亲眼目睹这一惨状,于是写了一篇《芜城赋》,这就是扬州的别称“芜城”的来历。到了清顺治二年,清军攻陷扬州,实施了历史上有名的“扬州十日”。有感于此,诗人谈迁借古伤今,以此表达对清王朝的愤慨,和对南明王朝的悲悼。

首联描写南明王朝的灭亡让诗人谈迁倍感苍茫,上句写事,清军在多铎的率领下大举南征,将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变成了一座废墟,这让诗人谈迁很自然想到扬州的别称“芜城”。下句言情,面对一副触目惊心的惨景,诗人想到南明王朝已经灭亡,山河已经破碎,因而百感交集,悼亡之痛油然而生。

颔联描写扬州的由盛转衰,还记得那是在隋炀帝大业元年,京杭大运河开通,隋炀帝命人在大运河两岸广植杨柳,而且隋炀帝在扬州长期居住,扬州俨然成了隋朝的行宫,扬州也因此迎来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如今,诗人谈迁看到的却是离乱荒凉的景象,柳影已经随着弘光帝朱由崧远去的车子消失不见了,漫天飞舞的柳絮也飘落在运河中化作了浮萍,南明时期扬州的繁华就像春的凋残一样,一去不复返了,映入眼帘的是满目疮痍,和故国飘零带来的黍离之悲。

颈联由南明今日的衰联想到昔日的盛,放眼望去,江南的青翠山色依旧横亘在眼前。在隋大业十二年的时候,隋炀帝游扬州大搜萤火虫,晚上外出游山的时候放出去,使岩谷变得犹如白昼一般,宋朝的时候,欧阳修曾在扬州建平山堂,这些都预示着扬州曾经的繁华,站在残破的隋堤上,似乎还能看到冷萤散发出来的光芒。在隋朝的时候,扬州的由盛转衰预示着隋朝的兴亡,明末扬州被清人残忍对待同样预示着大明王朝的兴亡。正因为如此,诗人谈迁才反复引以为喻。“断岸还看散冷萤”用《隋书·炀帝传》:“大业十二年……上于景花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典。

尾联将怀古与伤今联结起来作结,诗人谈迁在扬州回想起扬州历史上的盛与衰,已经不胜其悲,于是他从悲中走出来,十年前的扬州不也是承平时代吗?从诗中我们能看出诗人谈迁对大明王朝灭亡的事实诗中心有不甘,隐含着诗人谈迁反清复明的思想。此诗先抑后扬,称得上是“诗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yy/14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