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收到了一套非常非常特别的书~

除去良好的包装,全彩页,美丽的价格令我心动外,这套书首次把成语和科学结合起来——

比如,遇到“移花接木”时,很多人都会直接解释这个成语的释义,或者最多说说出处,但我们可能从未想过向孩子解释“移的花怎么接木?移花接木真的能成活吗?”但这套书就直接把关于“移花接木”的植物原理趣味道来。

又比如,遇到“望梅止渴”时,我们会说它的意思是“因为梅子太酸,嘴巴开始流涎,因而止渴。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但是为何梅子酸,嘴巴就产生口水呢?这其中的生物人体医学知识是什么?孩子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

还有“水滴石穿”、“萍水相逢”、“肝胆相照”....这么多的成语,你是否想过用一种理科的思维去向孩子解释呢?又该如何去解释呢?

这本书都有。

在没看这套书之前,我从未想过文学知识也能用科学的方式来讲解。这其实是很多人的思维定势,我们总是把文科和理科进行非常明确的分界,认为文就是文,理就是理,但知识又怎么会一点关联都没有呢?

我们甚至还会把这种思维传递给我们的孩子,给他们的思维也定了框,不知不觉中让他们更爱文科或只喜欢理科,也许在很小的时候他们就给自己脑中的知识划好界限了。但如果,我们在一开始就向他们传递一种“文理不分家,所有知识都能用文科思维和理科思维来解释”,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不是就会不自觉的从不同方面来思考、学习知识呢?

我想一定会,这种思维不仅能让他们学的更多,吸收的知识面更广,思考也会更全面,甚至以后出现偏科的概率也会降低不少。而如今,孩子们即将面临“文理不分科”的,文科和理科的平衡势必影响孩子的未来成绩。

所以在看到这套《小牛顿科学与人文系列:成语中的科学》时,我真的是超级想把它推荐给孩子们。不仅是因为它特别的,用成语来讲述科学原理的编排方式,也不仅是它包含了动植物、物理、化学、人体医学等多个领域的全面内容,更是它背后传递的让孩子通过不同角度来学习知识的思维,打破文理的界限。这点弥足珍贵。

推荐6-12岁的孩子都能读读它,培养这种多方位学习的方式。

《小牛顿科学与人文系列:成语中的科学》全套6册,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一个成语两种解释,一边是用人文的方式来讲成语背后生动有趣的故事。

一边是用科学的原理来解释成语背后的科普知识。

全套书涵盖植物、动物、宇宙、物理、化学、地球奥秘、人体医学等7大领域。用90个主题、个细分科学知识点来讲解,并配以24个有趣的科学视频进行拓展,扫描







































国内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费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yy/4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