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各地河蟹养殖技术水平不平衡,导致河蟹养殖效益波动区间较大。根据多年技术积累和总结,提出以下河蟹生态健康养殖全过程的关键技术要点,供广大养殖者参考。

养殖生态环境营造

1、水源。

在选择养蟹基地前必须对水源有充分的了解,水量充足是前提条件,养殖区要远离工、农业和生活污染源。

蟹池必须分别建设独立的进、排水口,防止排出的水进入进水口。进水口须安装60~80目的不锈钢或筛绢网过滤装置,防止野杂鱼虾及其它敌害生物进入。

2、水质。

水质无异色、异臭和异味,总大肠杆菌等12个指标经检验符合标准。最好设置养殖用水预处理设备或设施(如蓄水净化池等)。

3、清淤。

池塘因投饵施肥及养殖动物排泄物使池底沉积了大量的残饵、肥渣、粪便、尸体和有机碎屑等。一个养殖周期结束后,排干池水,使用人工或机械,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以减少池底聚积的有毒有害物质。

4、晒塘。

排干池水,让池塘彻底曝露在阳光下,通过冬季冰冻和阳光曝晒1个月左右,使池底晒至龟裂,促进池底有机质分解变成养份,让有毒有害物质分解、挥发,减少细菌、寄生虫等有害生物的危害。

5、消毒。

蟹种放养前必须用药物对蟹池彻底消毒,常用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和茶粕等,每亩用量分别为75~千克、30~75千克和30~50千克,也可采取生石灰或漂白粉+茶粕的方法消毒。

6、种草。

水草不仅可以作为河蟹的部分饵料,而且可以吸收利用水中氮、磷等营养盐类,还能为蜕壳蟹提供隐蔽场所避免相互残杀等

蟹池种植的水草品种有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浮萍和水花生等,这些水草均有优缺点。

伊乐藻气温在5℃以上即可生长,在寒冷的冬季能以营养体越冬,当其它水草尚未发芽时,伊乐藻已开始正常生长,其缺点是不耐高温,易烂根。

轮叶黑藻适应性强,易种植,生长快,产量高。苦草适用于底泥较厚的蟹池种植,形成“水下森林”,缺点是蟹喜欢夹断新老草叶,漂浮在水面上必须人工捞除,否则腐烂败坏水质。

通过套种可以扬长避短,发挥各品种水草的优势。早期以伊乐藻为主,夏秋季节以轮叶黑藻,苦草为主,后期以轮叶黑藻为主,浮萍和水花生作为补充水草品种。

7、投螺。

螺蛳是河蟹的优质天然饵料,还具有利用蟹池营养盐类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每亩蟹池分2~3次投放活螺蛳~千克,要求鲜活、清洁,清明前必须投放1次,以繁殖小螺蛳供刚放养的蟹种摄食。投放螺蛳以本地产的为好,长途运输影响成活率,一次性投放过多容易引起水质清瘦,导致青苔滋生。

8、肥水。

肥水的作用是保持良好的水质,有利于消耗有机质,为冬春虾蟹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生物,促进水草生长,抑制青苔繁衍。

蟹种放养前15天,每亩水面施发酵腐熟有机肥千克和复合肥2千克作为基肥,以后视水质肥瘦情况,每两周泼洒一次复合肥,每亩1千克。

低温期间应选择即溶型肥料肥水,否则不能直接被藻类和水草吸收利用;施肥应少量勤施,避免发生大量轮虫和枝角类;施肥时应选择晴天上午,肥料兑水后全池泼洒。

优选苗种合理放养

9、选种。

选择长江水系经提纯复壮亲蟹繁殖的蟹苗,规模养殖场或成蟹面积大的养殖户最好另辟专池自育蟹种,做到心中有数,避免长途运输等。外购蟹种必须到育种苗场调查察看,了解育种池水质、环境和育种期间发病及用药等情况,蟹种必须经产地检疫,确保健康无疫病。

10、放养。

蟹种规格每千克~只,放养量根据设计产量和规格等情况灵活掌握,一般~1只/亩。同一池塘放养的蟹种规格基本一致,要求蟹种内脏器官正常,附肢齐全,无磨爪现象等。

放养时间2月底至3月初,选择晴天进行。事先用网围栏占总面积约10%的暂养区,其他区域栽种水草,待水草生长茂盛后约5月底前拆除围栏。蟹种放养前在千克水中加入10克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浴5~10分种,以杀灭与体表寄生虫、细菌等病原微生物。

11、混养。

为充分利用养殖水体空间,规避单一养蟹的风险,蟹池可混养一些与河蟹没有冲突的鱼虾,如青虾、热带虾(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细鳞斜颔鲴、鳙鱼、塘鳢、鳜鱼等。

青虾可与河蟹错季养殖,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可与河蟹“双当家”养殖、细鳞斜颔鲴和鳙鱼可摄食蟹池中青泥苔与浮游动物,塘鳢和鳜鱼可控制蟹池中的野杂鱼、虾。

加强日常饲养管理

12、投料。

河蟹是杂食性动物,饲料有“荤、精、青”之分,荤料主要有螺、蚌、蚬肉和海、淡水小杂鱼等,精料有配合饲料、麦类、玉米等,青料包括种植的水草和南瓜、土豆丝等。投喂要求“前后期精,中期粗”

坚持定质、定量、定时、定点的“四定”原则,一般5月份前每天每日下午5时投喂1次,从5月份开始,每天投2次,第一次在上午8~9时,占日投量的30%,地点在深水区;第二次在下午5~6时,占日投量70%,地点在浅滩区。

13、管水。

河蟹养殖龙其是虾蟹混养池塘,提倡“前期肥水,中后期清水”的原则,有利于控制青苔,促进虾蟹和水草的生长。

蟹池水位3月份水深30厘米,以后每月增加10厘米,至9月份池水达到90厘米,如遇持续高温最高水位可增加到厘米以上。6月底以前以加水为主,每次10~20厘米,7~8月高温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每10天更换新水一次,每次10~20厘米,凌晨换底层老水,防止温差过大产生应激,河蟹蜕壳、用药期间应避免换水。

保持充足溶氧是管水的关键,梅雨季节增氧尤为重要,有条件的蟹池最好安装微孔管增氧设施。水质指标应掌握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pH值7~8,透明度30~50厘米,氨氮0.2毫克/升和亚硝酸盐在0.02毫克/升以下。一般通过泼洒生石灰、芽孢杆菌、EM菌等进行调节。

14、改底。

因残饵、动物尸体、腐烂的水草等导致池底淤泥中硫化氢、氨氮、亚销酸盐、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增加。在养殖过程中尤其是中后期,每10~15天使用一次底质改良剂,如分解型底改、芽孢杆菌、噬菌蛭弧菌等生物制品。

15、护草。

水草管护是养蟹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蟹池水草各品种的生长特点是:伊乐藻前期随着水位的加高,生长非常旺盛,6月底前后进入进入衰败期,应提前割掉草头,割后可打破在高温时休眠的状态,重新恢复旺盛的生长力。轮叶黑藻和苦草前期生长慢,高温季节生长加快,但过分生长会覆盖水面,甚至水底没有光照,池塘不能形成风浪,不利于增加池塘溶氧,因此同样需要采取割、疏等人为控制措施。割草时要注意避开蜕壳高峰期和水草生长状态欠佳时期,割草后要及时消毒、调水,以护理水草的伤口,使其尽快恢复生长力,也可以分批割,待先割的水草恢复生长了,再割另一批。管护水草还要妥善处理叶面长毛、叶面长垢、烂根、茎叶细小和吃草虫的破坏等常见问题。

16、防病。

河蟹病害防控应遵循“重在防而非治”的原则。病防工作要走免疫、生态和绿色防治的路子;发生病害,坚持对症下药,选用高效、低毒、无残留的绿色渔药,避免使用高残毒的抗生素、化学制剂,杜绝违禁渔药的使用和滥用药现象。养殖过程中要把握清塘消毒、选种药浴、种草投螺、选料精喂、调水改底、定期用药预防等关键环节,实行生态建康养殖。

17、除害。

河蟹养殖过程中的敌害主要有乌类、鼠类和野杂鱼虾等。

可采取设置防鸟网、彩条、稻草人等设施以恐吓、驱赶水鸟。放养前彻底用药物清除敌害生物,进水口要用纱网过滤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平时加强防范和清除敌害生物。

敬请







































北京最权威治疗白癜风医院
治疗白殿疯点北京中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yy/4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