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赞美母爱的千古绝唱。

孟郊曾多年漂泊在外,生如浮萍,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一个卑微的职位,结束了他长年的漂泊生活。这时,孟郊将母亲接到身边,想尽一尽自己的赡养之孝。《游子吟》就是写于这个时候。诗中真切而淳朴地歌颂了普通母亲表现出来的人性美——伟大的母爱。此诗一经传出,便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感人至深。

普天下的慈母都一样,她们把对儿女一腔无私的深情,表现在日常的生活中。在这首五言古风中,诗人不可能把母亲一生中为自己所做的所有事情都写下来,便抓住自己离家外出游宦时,母亲为自己赶制衣服的细节来写。为了在儿子临行前赶制好衣服,母亲不停在飞针走线。但是,诗人并没有在诗中写实,而是把母亲的心愿化入她手中的线中,说她手中密密地缝,可内心想的是儿子今日离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意恐迟迟归”包含了两重意思,一是母亲希望儿子能快去快回,二是母亲担心儿子久久不归,所以要为他多制行衣,免得他在外无衣可穿。最后一联,是诗人的感慨,是直接表达主题的诗句。全联用的是反问语气,意思是说,自己身份卑微,未能成大事立大业,怎么回报得了母亲给自己的所有慈爱呢?

诗人在刻画母亲这个人物时,既用了“密密缝”这一动作描写,又用了“意恐迟迟归”的心理描写,把母亲既担心儿子在外的生活,又未行先思念的复杂心理刻画出来了。在第三联抒发自己的感恩之情时,诗人运用了比喻的艺术手法,把自己比作“寸草”,把母亲比作“三春晖”,两个形象形成“小”与“大”的鲜明对比,突出了母亲的伟大,说明了母爱是难以完全报答的。这最后一联成为千古佳句,也说明了母爱总是无私的,如果母亲们都只为了换取儿女的感恩报答的话,她们就不会如此无私地付出。所以,后人在歌颂无私而伟大的母爱时,常常会引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仕途不济,离乡背井,寻求功名,却两次落第,直到四十六岁那年才中了进士。这首诗正是他屡考不中,不言放弃,终于金榜题名之后即兴而成的作品。

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对比。前两句写及第前自己黯淡沮丧的心理。用“龌龊”来形容屡考屡败的心境,透露出诗人当时的自惭与自卑,“不足夸”是不值得再提及的意思。在诗人看来,那仿佛是令人痛彻心扉的日子。诗人把及第前的心境描写得如此糟糕,为的是对比、反衬及第后的心境。第二句写心情从“龌龊”到“放荡”,诗人似乎经过了今昔“两重天”的日子。如今进士及第,壮志已酬,心想事成,胸口仿佛打开了一扇大窗口,沉寂了多年的心一下子飞了出去,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情真有说不尽的畅快。第二句的直接抒情还不能表示诗人“放荡思无涯”的心情,第三、四句,写自己骑上高头大马,乘着和煦的春风,在长安街上策马疾驰,就一天的时间,他跑遍了整个长安城,观赏了长安每一处的鲜花。这后两句通过对诗人的行动描写,以及运用“马蹄疾”和“长安花”的侧面烘托,将他抑制不住的兴奋感外露在了自己的行动以及行动所涉及的景物身上。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已成为千古名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春风得意、神采飞扬的精神面貌,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踌躇满志、心花怒放的心情。人与物的融合,情与景的相生。长安为繁华热闹的京都,定然是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诗人怎么能策马疾驰呢?偌大一个长安,无数春花,“一日”又怎能“看尽”呢?可见,这两句诗是诗人及第时有些“得意忘形”的幻想,他未必真正骑马疾驰在长安街上,但他的幻想中,那马蹄格外轻疾,说一日看尽长安花,那也是心驰神往。这就是文学,明知无理,但却有情。艺术讲的就是这份真情实感,这就是艺术的真实。

巫山曲

孟郊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

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沾衣。

在巴渝的长江上溯流而上,进入江峡后,真是山重水复,屡经曲折,一个接一个的高峡依次迭出。诗人来到巫峡,便看到了神往以久的巫山,看到了那巫山十二峰。诸峰真是碧丛丛,高插天呀!最为险峭神奇的,当然是那云烟缭绕、变幻幽明而最令人神往的神女峰。看到神女峰下的“阳台”,楚襄王与巫山神女的传说故事,便又萦回于耳边。传说,当年楚襄王来此打猎,晚暮时正好逢上了一场雨。来路不通,只好夜宿在山里,夜梦中,竟然出现了一位神女前来与他幽会。神女穿着轻巧薄透的纱衣,乘着一阵烟霞,散发着明亮的水光而来,那妖艳的面容,那脱俗的姿色,均非凡人可寻。只可惜,一阵行云飘来,神女便乘云而去,消失在天际,楚襄王举目望去,只看见天上稀稀拉拉的几粒微星。这一次梦遇,那神女把楚襄王的魂魄都带走了,他留守在巫山,希望能再次遇见那梦中神女,可是,又哪里还能见到呢?楚襄王不胜失恋之情,只是听到猿猴的啼叫声,也会泪流满面,竟至于把衣袖都湿透了。

这首诗描写了长江三峡一段两岸风景的雄奇壮丽,尤其是巫峡十二峰之一的神女峰,写出了它的传奇色彩。诗人将楚襄王与巫山神女的爱情故事用高度概括的诗意语言表达出来,赋予了它全新的意味,歌颂了楚襄王对神女的一片痴情。

从艺术上来说,诗人对历代传说的故事进行了再创作。楚襄王与巫山神女的爱情故事最先出于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中,最初的传说是楚襄王游云梦,宿高唐(今湖南云梦泽一带)而梦遇神女的。可在孟郊的这首诗里将“高唐”改为了“高丘”,一字之差,失之千里,但并非笔误,而是诗人用想象力在诗中的再创作,这更切合诗人路经巫峡的实际,又使全诗情节更为集中。其次,诗人把想象中的神女描写得生动鲜明,第五句仅用七个字就勾勒出了神女娇艳非凡的美貌,第六句用对行云、明星的描写来进一步烘托她的神奇特点。最后,诗人也善于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内心的感情,比如最后一句,写楚襄王从梦中醒来,不见神女后的黯然神伤,用了“猿啼三声”来烘托他伤心流泪的感情。楚襄王的失恋之情与诗人留滞三峡的羁旅之愁结合在了一起,前者为明写,后者为暗写,凄切感人,催人泪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zl/13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