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成就了一首好诗
?(年11月参加南京市高中生作文大赛作文,??获得一等奖??) 是什么成就了一首好诗?高超的艺术润色或许会被大加品味;贴切的字眼可能会被细细琢磨;工整的韵律也许会被广为传诵……但是当潮流褪去,那些永垂不朽的千古佳作还是可以透过时代的浓雾,向我们展现出温润如玉的美好气质。成就它们的,是深厚的文学功底背后那或平实或浓烈的感情。 那一年的王维只是个初露锋芒的年轻人,在千万人趋之若骛的长安街头闲庭漫步。华灯初上的都城处处喧嚣,却没有一份欢喜与他相关,没有一丝浮华能钻进他心里。他如浮萍一般漂泊不定,只为了寻找未来的方向在这里借宿。但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啊,早已使他的胸中逼仄不堪,使他哪怕立足茫茫人海也只觉得如孑身一人。他在本应团聚的重阳佳节听见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深重的、努力掩饰的思念化为愈演愈烈的叹息。王维不说自己的痛苦,却从远方正惆怅的兄弟们入手,仿佛自己的孤独与格格不入的处境并不值得言说,兄弟们的想念才更值得人们体贴一样。拥有突破口的亲情与思念当然不会屈居眼底,所以它们争先恐后地从王维的笔尖流淌出来,带着一股理所应当的质朴,诉说一个男人隐忍的感情。正是因为有了感情,他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在平实的语句间流露如此深厚的情谊。 除却亲情,单纯是思乡也可以感人肺腑。这在崔颢的诗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物事人非,登高远眺,这些足以勾起一个游子胸腔深处的愁绪。这首《黄鹤楼》饱蘸他心中流淌纵横的苦水,描绘了一个矛盾的世界。天地有时这么小,小到思乡之愁不知怎样安放,小到颠沛流离的心脏无所寄托;天地有时又那么大,大到登上黄鹤楼的顶层还是看不见家乡的一枝半叶,大到倾尽所有仍然只得到一个渺茫的希望。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空位置留给家乡,诗人却逆着血液里天生的信仰而行。然而日暮潮涨,视野愈发狭窄,挤压出了崔颢浓烈的思乡之情,挤压出了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黄鹤楼》。 王昌龄笔下的出塞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去征人未还。”没有人读出悲壮雄浑背后的暗示,我却分明记得《乐府解题》中说:“关山月,伤离别也。”他从千年以前下笔,从万里之外下笔,看似写秦汉战事发兴高远,可实际上他又是在怎样地慨叹现实呢?“长征未还”是多少个时代不可避免的悲剧?而“飞将在”又是多少代人民共同的和平祈愿?与其说《出塞》道出了大漠深处的壮志豪情,不如说这首诗用划时代的时空限定词讲述了平凡的悲剧与希望背后不平凡的家国情怀,描绘出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为和平作出的永久斗争。 诗歌的美丽之处在于用平凡的字眼创造永不重复的韵律,在于其艺术性和立体性,而感情既是这一切美好的基础,也是锦上添花的重磅砝码。无论亲情友情,思乡情爱国情,只要是感情升华,不可抑制地溢于纸上,写出的作品必定会惊艳众人,脍炙人口。 是什么成就了一首好诗呢?是感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zy/11752.html
- 上一篇文章: 不知道起什么标题
- 下一篇文章: 你是什么命系列之十天干第二之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