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孤岛帆船(家族记录着)

关于几个五累家族的故事我会尽量缩短篇幅,结合历史大事件,避免变成絮絮叨叨

第一个关中郝家。本文所有地名人民都以匿名处理

郝家曾祖父曾经。拥有很多耕地。主要是怎么来的呢?一世代放贷。这似乎不太好。然而大家土地都差不多,人家赌博把房子地产都输完了,问郝家借钱。那按照基本的往来规则,肯定是有抵押的。然而,赌博,大烟抵押的还不起就被收了。

所以郝家有严厉的家训。直到新时代家里发现。抽烟,赌博一定是暴打一顿。上大学以前,郝家绝对不会出一个抽烟的。赌博无论如何是要被暴打

郝家的第二,第三个财富积累比较好理解。跟官僚商贾军阀都搞好关系。鼓励家里的后代去读书,考状元,或者是做些小产业。比如农产品手工业(酿酒,餐馆)。或者农村刚需手工业(缝纫印染农具)。

郝家曾祖有两屋子秘密收藏。只有文人朋友家里才能打开密室欣赏。一间是各类钟表。另一间是各类字画。其中不乏唐祝文周八大山人。平日郝家曾祖。除了吃酱牛肉,喝酒之外。基本上看不出是有钱人。穿的衣服是素色长袍马褂。不会有花纹布艺,有时候不见外人的时候会穿补丁衣服。

50减三的时候。郝家曾祖很高兴,农民们长工们都能吃饱,黄土地上的志士仁人们清正廉洁,效率高。于是在50减一的时候。郝家曾祖并没有打算卖掉字画儿和钟表,然后往东边儿去

减43郝家曾祖。开始包吃包住的学习生活。在这之前一些时候,长工已经离开了。有些长工不愿意离开说得郝家农田里吃得更饱。后人翻阅地方志调查,发现确实如此。郝家曾祖对长工只有两个要求。不赌博,不抽大烟。吃的不算好,窝窝头管饱。后来郝家曾祖没有吃金瓜子儿。主要是因为他手里不仅没有人命。出来的长工也基本上没有水肿的。后来因为一些冲出大气层一样的胡来,不论郝家曾祖的后人,还是这些长工的后人都水肿了。

郝家曾祖,比较幸运。八乘九的时候,因为年纪大了,就不能包吃包住。后来一直驼背。郝家曾祖长得相当高,他们家照片看一米八五。怎么驼背呢?最近笔者有一次修空调的时候。从梯子上摔下来。腰受伤了。驼背了三个小时,就又直起来了。至于能驼背终生,笔者认为一定有些特别的事情。但是笔者并没有很细致的去考察过别人家曾祖的事情

郝家曾祖的三个儿子就不太顺利。那一件事儿说有多不幸吧。拨乱反正之后。80年代初郝家曾祖长子。因为多年的包吃包住,多块钱。80年代块钱相当多。找购买力来看,比赵某海赚的还多,甚至可以说比张某华还多。当时农村。盖一间房也才两三百。办一次婚礼也才到。当然,红包除外,我说的是物质上的交易。由此可见,包吃包住的确破费了很多

郝家,现在的状况。一个科学家。一个企业家。还有两个,据我考证,一个是物业经理。一个是艺术家。郝家最新一代的状况。基本上子承父业。科学家的女儿在大学里学术功底扎实,企业家的女儿也是某跨国企业珠三角的营销经理。

第二个。秦淮陆家。那家其实挺幸运的。毕竟当地,都是读书人,陆家曾祖母。大家闺秀。高小毕业。陪嫁两座果园。结果在小女儿出生的时候,丈夫霍乱去世了。陆家曾祖母,后来其实做的是手工艺人。主要工作是裁缝保姆和厨师。两个女儿很争气。据说是因为人生理想原因都考上师院。后来陆家曾祖母。被人邀请去坐飞机。其实秦淮一带都是读书人。到了那里之后,只是让他去继续帮人做裁缝做饭。而且管吃管住。当然条件肯定不好。所以陆家曾祖母,后来也有些年老体衰的毛病

陆家曾祖母的俩女儿。一个高级教师。80大寿的时候,还能把当年班里人名字都叫出来。一大帮老人开开心心。一个特级教师。每次回到当年工作的地方。学生们就会争先恐后地跟她叙旧吃饭。唯恐没能见老师一面

陆家现状。一个教授。一个医生。

邯郸文家。这家其实匿名相当有困难。因为这家里有一个人。他作品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儿。这家考察的不多,不过有一个比较神的做了长期研究,热血青年投身工厂厉害就是投身了几年之后,竟然考上了后来的。据说后来也是个管理层加土豪。但是基本上难以考察他到底有多少钱。每次做调研之后,他请客吃饭。总是去大学食堂大众食堂或者比较鲜美的小餐馆。确实,地道正宗鲜美,但是很廉价。这家的现状是。最年轻的一个。金融顾问但是其实有很多头衔,比如音乐家画家。这家人现在最喜欢做的事儿就是到养老院或者助残机构去给人拉中提琴。

胶东曹家。考察的几家里最有钱的。确实印证了有钱人世代有钱。现在也是这几家里最有钱。看来纵向研究很必要。

胶东曹家,在减40的时候。终于努力世代换来了东坡之乐。其实没什么快乐,只是为了能把文章发出去。不过曹家确实有水平。曾经的大资本家。当工人学外语一样没落下。曹家接触的少,现在的状态。我只知道。新生一代生于非典考于新冠,高考分数逼近。但是其实曹家人。挺烦他祖父的。所有的教育方法都被他祖父给泄劲儿。他祖父就是曾经纺纱资本家的后人。最擅长的两件事儿。一就是在作业特别多的时候,做一桌儿大餐,拖延时间。第二。是,只要他跟家里的年轻人在一块儿,要以各种倚老卖老的借口要求家里早早睡觉。他对所有曹家年轻一代的的嘱咐就是。好好吃,好好玩儿,其实这位老人曾经是英语高级教师俄语翻译。

粤北田家。这家是历史最悠久的。主要是因为调研的时候不仅有地方志,还有找到家谱。这家在乾隆时期就已经相当有地位。这家祖父。从小每星期在广府吃茶点。看电影。但是,这家祖父从小也被严格要求。食不语寝不言坐中正直立身。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直到两年前又一次做访谈见到这家的时候。老人还在餐桌前,坐姿笔挺。吃饭。抓筷子,不慌不忙但凡有人与他聊天。便缓缓放下筷子。四年前,与这位老人。散步聊天。聊到最后,差点儿没追上他

这位老人身世传奇。50年代于华中读大学。随后与家里也断了联系。孑然一身,投笔从戎。身负大漠,仰望星空。迷过路,遇过沙尘暴。见过被灼烧的像钻石一样的沙子,这里为了保密,只能这样写。有过骨折,也亲眼见了同事得白血病。耄耋之年,风骨依旧。还能做20个小时的火车,北上当年的豪情之地

这几个都是当年五大门类种比较典型的。这几人虽然也结交过很多对面儿五大门类的,但多少可见近朱者赤。世交的对门儿,也基本上是几大版块儿。高校教师,医生,科研人员,工程师,军人。整体的一些故事就到此为止。为了保密,全部都用来匿名和隐秘地点。大家将就着看看吧。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zy/11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