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民间文学的生态观,体现了万物平等的新
“万物一齐”:苗族平等观 在古时期,诸子百家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万物一齐”是存在论基础上提出的思想,其“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审美观蕴含的是万物平等地共处于自然之中,人并非万物的主宰,自然界的其他物种并非只是无用的存在,这一系列理念有助于帮助人们理解当今的生态理论建设。 苗族古史歌或神话传说中体现出的社会生态关系可以大致用平等共生和互助合作来概括,人只是处在其他物种之中而不是其上。首先,苗族先民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同宗同源,人和其周围的万物都是自然的产物。万物的起源都与枫木有关。苗族古歌说:“砍到那枫香树,变化成了千样物,变成百样个物种。 (一)、“患难与共”的和谐生态关系 在原始社会,苗族初民相信人与其他生物是朋友的关系,在艰难险阻的面前,人与动物可以互帮互助,二者是一种患难与共的亲情关系。在这里人毫无骄傲自大的情绪,在运送金银的过程中遇到挫折,虚心接受动物的协助。 不仅人与动物之间保持这种和谐共处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更是互帮互爱。宝公、雄公、且公和当公商量着怎样才能齐心协力地把金银统统运往西方。因此,这种集体主义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而且人与动物之间那种平等和谐共处的关系更显得难能可贵。 (二)、“一窝难容许多鸟”:人口危机及发展意识 启蒙运动后,人对自然掌握了一定的主动权,随后无视人类发展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导致了生态失衡的严重恶果。人类对此反思得出的惨痛教训,从而形成了新的认识。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鲁枢元先生把人口和人种列为社会生态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指标,而人口的增长无疑是维持生态平衡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首先,苗族先民用细沙石铺田底,从外出挑来有肥力的黑肥泥,砌成大坝田。稻秧田是滋生水藻和浮萍的天然良地,在浮萍间放入鱼秧,可以吃食田间的害虫,而鱼粪又正好可以作为水稻的养料,由这种管理稻田的模式可以达到“鱼粮两得”的效果。这种循环利用自然资源的思路无疑是生态保护的绝佳典范。 不仅如此,苗族先民在对鱼类进行捕捉的过程中,也是有着环保的远见卓识的。所谓的“小的放它去,大的带回来”的想法给现今的人类作了很好的提醒。当今,人类在捕杀动物的过程中,很少会思考到物种的持续繁衍和发展,基本上是选择一网打尽的策略,这种过度捕捞导致很多动植物稀有物种的灭绝,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是致命的。苗族先民的这种生态保护的思路对于当今社会的生态保护和物种的持续发展无疑是有着启示作用的。 (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人类的生存仰仗于自然资源,自然为人类提供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质资料,但是“社会满足自身需要的可能性不但有赖于各种能源的可利用性,而且有赖于极为重要的第二个因素——能源是怎样被利用的”整个贵州苗族地区,多以山地为主,但是苗族先民在开垦田地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当地的地理优势。 他们懂得“开田要留路”的道理,而且先民们清楚地知道开荒留沟可以把水引向田里,这样可以保持稻田充足的水源,能够保证鱼苗的健康成长,而最后留下的一个小山坡则可以留作晒谷场。这种开垦田地的方式考虑到了当地的地形,同时在造田的同时,对田地两旁的道路和引水问题做了充分的设计。这种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无疑是充分生态化的,既保证了栽种水稻的田块问题,又保证了其他辅助设施以合理的方式形成。 生态保护的制度砝码在整个贵州黔东南地区,关于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保护有一套专门保护的制度,即“议榔”制。这一制度对于如何解决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议榔词及理辞认为,榔规是先民们为了氏族或原始部落的共同利益而制定的符合全体氏族成员集体意志的行为规则,它反映的是集体的利益和意愿。 他们认为:“‘往都’才来议榔,‘沙榔’才来定约;用三个簸箕来议榔,用三根绳子来约定。汪豆才来兴议榔,腊杨才来定章程,用三个簸箕起势,用三根绳子立约”。这里很明显地说明,当时议榔是判断是非曲直的尺度,引申开来则是规范人们日常生活的规矩和法则。而且人人都在榔规的规约之内,对于氏族成员均有约束力。只有通过议榔,社会才能安定团结;社会稳定,人们的生活才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议榔”对于树木之保护 可见在最古老的文学形式苗族古歌中,议榔对于保护树木起到过关键性的作用。这种榔规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树木的完好无损,邻里之间不可以随意偷砍偷伐别人的树木,所谓“砍人家杉树,罚银子三两三,偷人家松树,罚银子一两二”。 这种对偷伐别人家树木的行为进行处罚的方式虽然没有刑事案件那么严重,但是从道德的层面上约束了人们乱伐树木的行为,对于生态保护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苗族先民的日常生活中,说话和砍树都要受到一定的道德约束,话不能乱说,树更不能乱砍。佳理说的很明白“说话要依据主人,砍树要挡板,不在半坡编小腰箩,不砍挡板在寨脚”。这里对人的言行举止做了明确的规定,说话砍树都要有理有据,不能随性所为。寨脚的树木要受到一定的保护,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砍树也要有挡板以免伤及其他树种。 苗族民间谚语格言中的生态伦理教化意识(一)、“没有暖风不暖,没有北风不冷” 流传于苗族先民的民间谚语,同样有许多对于生产规律的总结和概括,在长期改造自然的斗争中,他们有了一套关于不违农时进行生产劳动的知识,并把这种长期积累的经验提炼成为谚语代代相传。从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对大自然的观察中,苗族先民形成了自己对自然规律的一般认识,这种判断虽然做不到万无一失,但是对于长期的农事安排和对自然的合理利用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可见,苗族先民对乱伐树木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保护树木和人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顺利的进行农业生产,保证人们的幸福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 苗族先民在认识自然规律、植树造林等方面形成的谚语对于生态的保护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二)、“寒冬不冻勤织女,荒年不饿苦耕郎。” 苗族是一个稻作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作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反映农事生产的谚语。他们有着自己的劳动观念,并且以勤劳为荣。热爱劳动成为苗族先民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准则,久而久之成为一种道德风尚在苗族人民当中传承。 之所以大量引用上述谚语是因为苗族对于百姓崇尚勤劳,热爱劳动非常重视。先民们以对比的方式向人们说明了勤劳的重要性,所谓“懒猫不捉鼠,懒人不致富”的表述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要想过上好的生活,就必须学会起早贪黑,学会辛劳。这是苗族先民提倡勤劳,并且以谚语的形式劝诫后代人的体现。 (三)、”成由勤俭破由奢” 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是由人一手造成的,人作为人类的一分子有保护好社会生态的责任;同时,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同样有自然责任或者是生态责任。只有人完成了保护自然生态的责任,才能保证人类持续健康的生活下去。然而近几年来,我国在消费领域却出现了大量的奢侈消费现象。奢侈消费是指在人们在基本的吃、穿、用、住、行等方面,远远超过一般的水平和标准,出现铺张浪费的现象。因此,苗族民间谚语中关于“物质生活简单化”的主张对于当今社会的人们坚持怎样的消费观无疑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 (四)、“不念生身情,也念养育恩” 苗族先民流传下来的格言不仅在人与自然生态关系方面有引导作用,而且在处理伦理和道德方面也有相当多的内容具有指引作用。伦理是相对于家庭或者是家族的层面来说的。这些谚语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人们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独树不成林,独户不成村”暗示了人们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之中,各家各户之间形成了村落,说明“人们和谐共处才温暖,地方共同治理才平安”的道理。 谚语基本上句句都在强调团结相处的重要性,生活在高山峡谷之间的苗族先民以原始的种植方式为主,他们没有现代的科学技术做支撑,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解决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这种共同劳作的乡野气氛构成了社会和谐的最基本要素。 结语苗族民间文学中大量的创世神话和动植物图腾神话坚持“生命一体化”的对自然情感性的把握方式,自然和人类被放置在一种亲缘的和谐状态中。因此,苗族民间文学向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以上所述是苗族民间文学中一个丰富多彩的和谐生态世界。在黔东南这块“人类心灵疲惫的最后家园”中,我们需要更多探寻和守候。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zy/13756.html
- 上一篇文章: 草鱼吃浮萍吗查看真相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