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王维的一首淡然小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自古以来,文人都爱自然。 或隐居田园;或纵情山水。 或放松消遣;或宣泄情绪。 千人千面,各有所求。 不过描山画水,却分外一致。 举凡文人之诗,皆少不了世间风景。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山河漫漫,一旦出游,便难于归乡。 无论驻守一方,还是伴君身侧,宦海浮浮沉沉,事事都要殚精竭虑。 “身如柳絮随风飘,心似浮萍逐水流”身心飘零,寻得一处,寄寓心灵,便成了文人们共同的愿望。 孔子有一言:“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在这里山和水意味着崇高与永恒。 山,屹立不动,沉静稳重。水,万物之源,经流不息。 人的内心如果能够拥有山水般的坚毅厚德、生生不息,那世间便再无可以扰乱内心之物了。 自然有灵且美,能识人辨心,也能包容一切。不同的人处于自然,自会有不同的状态,但无论如何,大自然都是最好的心灵归所。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短短一首小诗,却容纳下了整座山。立于林中,静听山风中的低语。 人语过后,便又归于无限静寂。在王维的眼中,景物即景物,山中无人,深林昏暗; 景物又不尽是景物,因人语飘响,山更为空蒙;仅一缕斜晖,林更加幽冷。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清冷也好,生机盎然也罢,每每读到他的诗,总有一种空明干净之感。 境随心动,景之空明,皆因心空明。 王维也曾英雄壮志,然而人生谁又能说得准呢? 不过,这些年,倒是看了不少风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边塞,赏沙漠风光,壮美无限。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远眺汉江,壮阔豪迈。 兜兜转转,感怀万千,也只有在自然中,他才更加坚定。 从此,半仕半隐就成为了他的选择。四十多岁时,他与好友隐居辋川,常常用诗歌记录所见之景,《鹿柴》就是作于那时。 王维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也许是母亲对他地耳濡目染,也许是他自己参透了人生的是是非非。 对待官场与人生的失意,王维没有完全消极避世,而是采取了一种圆融的方式。 往来官场与山水,既不至于窘困潦倒,也不至于丢掉自己。 “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所以在辋川隐居的他,才会如出水芙蓉一般清净超脱吧! 人生没有固定模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式,心灵自然能够得以舒展。 同样是热爱自然,东晋陶渊明则是全意淡泊。 质朴随心是陶公,悠悠田园见性情。原就洒脱自在,正与自然之气相合。 又诚心向往之,因此,陶渊明的田园诗,总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气韵,字里行间流露的也是安贫乐道的坦然。 可见与自然合者,归于自然,便能将自己完全融入。处在田园之间,释放本性,好不自在。? 而功利者于自然,则如南朝谢灵运。也许是因为一颗牵绊于荣辱的心,消减了些与自然的相通吧! 不过也无妨,赏一赏风景,去一去心中阴霾,也是好的。 此时,我们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慷慨,淡泊也好,功利也罢,只要你来,它便温柔以待。 人存活于现实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生活的难题,完全将自己关在象牙塔中,或许本质就是一种逃避。 将自然作为生活的调剂,累了,就出去走一走,满血复活就去奋斗。 找到了人生的平衡状态,生活也不至于太过难熬。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 心存浩然之气,便可“以一气敌七气”。自然万物,集天地之精华,日月之光辉,有心者,身处其间,自然能够受其浸染。 即使内心烦忧,身体疲惫,有来自于天地日月的治愈,还有什么是难以释怀的呢? 如要择一处让心灵栖息,那便到自然中吧!你看那花儿在阳光下多么的可爱,那成片的草地仿佛一尘不染。 荡漾着微波的湖面光光点点,就像水面上漂浮着无数的小星星,原来夜晚的星星白天也能寻见呀! 若你留心,便会发现自然的万般精彩。 春天来了,挑一个温暖的日子,去外面走走,气定神闲,何等悠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zy/9239.html
- 上一篇文章: 最深情的10首唐诗,再忙也要背下来
- 下一篇文章: 不推荐留在桐庐,除了这4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