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沚书院尊道贵德经世致用
浮沚书院:尊道贵德经世致用 浮沚书院是温州历史上一所影响深远的书院,坐落于市区松台山麓,原为北宋周行己的故居和讲学之地。书院选址于“净光山下,古西射堂之遗址,蕞然小洲,缭以勺水”,行己将其取名“浮沚”,意为身若浮萍,去留无止,愿以无止之身而处暂寓之室。在这山水环绕、清幽静僻的“暂寓之室”,行己开始收徒讲学、传授知识,在当时“见闻最晚”的永嘉(今温州),“邦人始知有伊洛之学”。 (一) 中国书院的制度与精神,奠定于两宋时期,钱穆先生认为宋学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北宋书院大体有三类:一为地方官员出面,公众筹资,在前代书院基础上重建的官学延伸式书院,如石鼓书院;二为大宗族自建的家塾式书院,如华林书院;三为学者自设授学的私塾式书院,浮沚书院便为此类。 北宋初期的书院以前两类为主,如名重一时的宋初四大书院大都是官学延伸式书院。宋初,朝廷为了征服割据政权,消耗了大量财力,除了国子监、太学外,州县乡之学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但此时百废待兴,官学教育与社会对于人才的大量需求脱节,这种状态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使书院成为代替官学的重要存在。 北宋三次兴学,重在加强官学教育。虽说一时成就可观,然均以失败告终。同一时期,在官学之外,浮沚书院等一批注重讲学和研究的私塾式书院兴盛起来。 (二) 周行己(—年),字恭叔,世称浮沚先生,祖籍瑞安县,著有《浮沚集》等。他自幼好读书,七岁诵经书,十余岁学属文。十四岁其家迁往郡城永嘉,十五岁随父宦游京师。十七岁补太学诸生,与许景衡、刘安节等并称永嘉“元丰太学九先生”。居太学期间,行己从学于陆佃、龚原“新学”,后改从太学博士吕大临“关学”,元祐五年(年)赴洛阳师事程颐,成为程门著名弟子。元祐六年登进士第,官至太学博士。大观三年(年),行己罢职后回乡授学,创建浮沚书院。 周行己学问历经数次转向,由荆公新学转向关学、洛学,丰富的学问经历让行己既秉持包容的治学态度,又善于从所学内容中进行取舍,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从而在浮沚书院讲学中体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 尊道贵德,摒弃虚浮之风。周行己早年一心学习科举时文,至二十二三岁时“读书益见道理”,始知“圣人作书遗后世,在学而行之,非以为文也”。于是行己日学而夜思,以学行修明为世人称道,在程门时“持身严苦,块坐一室,未尝窥牗”,保持一贯的修身之态。在书院授业中,行己确立了“知道”的为学宗旨,他说:“博于古今而不知道,谓之多闻可也,而不可谓之善学;善于辞章而不知道,谓之能文可也,而不可谓之善学。”行己努力避免“学之为士者,不知学之本”的状况,教导学生“明吾之善以诚吾之身”,不以学文、应举影响自己对于“道”的追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所以教学也”,行己以孔子之言道明“教学”之义,以身为范,“早晚思古人之修德立行”。 兼收并蓄,不立门户之见。周行己早年在接受洛学的同时,也受到关学、新学的影响,他将新学之代表龚原与程颐、吕大临并称为“能传古道”之人。同时,行己也抛开党派之争,表现出对蜀学领袖苏轼的欣赏,四库馆臣评论其学问虽出程氏,“而绝不立洛、蜀门户之见”。在书院的教学中,行己也体现出不拘泥于一家之学的包容精神,虽为洛学门生,却在传授洛学“涵泳义理”之学脉的同时,又倡导关学“学以致用”之学风,在讲授洛学“理”为万物本源的思想时,又杂糅关学的“气”说进行讲解。 经世致用,推崇真才实学。周行己对实际问题颇为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zz/11984.html
- 上一篇文章: 边境毒网电影放得下的人,处处是大道放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