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咏杨花,却把杨花比喻成女子读书工
哪里看白癜风的医院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暮春时节,杨花纷纷飘落。这个时候是宋哲宗元祐二年(),诗人苏东坡在汴京为官,他读到同事章质夫的《水龙吟。杨花》词,看看外面随风飞逝的柳絮,一时兴起,于是提笔和了一首杨花词。《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东坡这首词写出来以后,由于它的完美迅速流传下来,人们纷纷评价,说此词像是原作,而章质夫的反而像是和作一样。因为一般人都认为原作是主动的,和作是被动的,主动的肯定有灵感,肯定容易写好。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就说,“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最工。”这首词它的妙处就在于,诗人好像是在写杨花,好像又在写思妇,虚中间实,实中有虚,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写杨花,给人以若即若离的感觉。词的上阙起句“似花还是非花”,把柳絮,即杨花的神韵写得活灵活现。说它“非花”,即指杨花与其它花朵比起来,无色无香,而且还是絮状,根本没有花的样子。说它“似花”,它又确实在开着,在飘零。它和百花一样装扮了一个春天。这一句,诗人实际上表达了杨花在春天可有可无、不被人重视的命运。接着“也无人惜从教坠”,就是说杨花太不起眼了,自古惜花的人众多,但是来怜惜悲悯杨花的几乎没有。写花中带出一笔,暗指世上的人多是势利之辈。“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以下六句,写杨花从枝头飘落,就像思妇离开家庭无所着落,四处流浪。“抛家”、“柔肠”、“娇眼”,都是女子忧愁的情状。“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这里是写思妇对黄莺的怨恨,刚做了个梦,在梦中变成了杨花,乘着风飞到万里之外,好不容易与郎君相会,却被那多嘴的黄莺叫醒。这里诗人巧妙地化用了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有了这黄莺的破坏,连梦也做不成,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词的下阕“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是宕开一笔,总写春光难驻,把场面扩大,正是愁中添愁。“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早晨起来,雨下过了,看不到杨花的踪影,原来它们都坠入流水,漂浮在水面,像一层浮萍,晃晃悠悠。“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怎么来说春光的消逝呢,这是诗人的发明。暮春落红无数,三分之二落入泥土,被人践踏,三分之一随流水远去。“细看来,不是杨花,是离人泪。”杨花本来是思妇,结尾灵机一变,成了思妇的眼泪。这就将女子的愁绪,在暮春的寂寥中更增添了一层。早晨这一阵雨,它既淋湿了杨花,也伤透了思妇,这湿漉漉的杨花正是此时她沉闷心情的写照。这里物与人、景与情达到了完美的融合,照应开头“似花还似非花”,让我们真的分辨不出词人,到底是要写杨花还是写女子,还是写惜春。苏东坡素以豪放著称,而这首杨花词却写得如此婉约,如此缠绵,如此伤感。苏东坡一生胸有大志,但实际境遇并不太好,这首词里大概也有感慨自己的意思吧。附章质夫《水龙吟.杨花》: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zz/13798.html
- 上一篇文章: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20句惊
- 下一篇文章: 苏东坡人生的最后一句话为什么是勉强想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