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middot者ldquo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 一定要嗓子好才能学昆曲吗?一定要会唱才是学过昆曲吗?只有能唱会演才是最美妙的体验吗?自嘲五音不全的小海,不仅收获了老师“还不错”的评价,更从别的层面品味到了昆曲魅力。 我五音不全,所以从来没有想到过有一天自己会练唱昆曲。学习了一年之后,先生逐个过堂验收,然后说这群人里面,最担心我过不了关,因为“音准不行”,但是,“没想到,还不错,咬字也挺好”,这个结果自己也没想到,很开心。 当初加入“见一曲社”时,我的目标不是学会了去表演,而是把学习昆曲当成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切入口。在传统文化中,中国戏剧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个不可或缺的标志。那为什么昆曲是“百戏之母”?为什么它能延续六百余年?在传统戏剧整体衰弱的背景下,昆曲为什么能让一些人念念不忘?它的魅力究竟是怎样的?我想亲身去体验一下、感受一下,带着这样的一大堆疑问,接触到了昆曲。 那现在,我的疑问得到答案了么?说实话,这世上的学问都有相同的特点:当你对它了解得越多,你会发现自己知道得越少。昆曲的世界表面上看不太起眼,但是里面的空间却无限广阔,就象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所描述的:“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我只能就自己在学习中印象最深刻的二三事,来谈谈对昆曲的认识和感受吧。 小海(右三)参加曲社雅集 初学时,先生经常说“撮口音”、“尖字音”、“头腹尾”,听不懂,也不敢问,课后自己就去查资料,瞎琢磨。在昆曲的唱腔中,喉、舌、齿、牙、唇,皆有作用,且有深浅之分,还要加上大小、阔狭、长短和尖钝之别,最终要达成声腔和字词之间的和谐、典雅。才明白:什么是古人的优雅?这就是其中之一。 这种没有办法录音下来的文化,靠着口口相传,流传到现在,真的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比如“药”字,现在的普通话标准发音为“yao”,但在贵阳地方话的发音是“yuo”,学唱《牡丹亭》里的“游园惊梦”,有一句唱词是“转过这芍药栏前”,先生就告诉我们,这里“药”的发音是“yuo”,直接发贵阳音就行,原来贵阳话居然有着明朝古韵! 应该是当年朱元璋派傅友德率兵三十万取道贵州攻打云南,以消除盘踞在那里的元朝残余势力,后来军队就地屯守,咱们的安顺屯堡、青岩古镇就是这么来的,然后明朝的音韵也随之来到贵州。这让我又想起“贵州”名称的由来:年,当时彝族的土司普贵觐见宋太祖赵匡胤。普贵所统领之地为“矩州”,觐见之后,朝廷敕书称“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从此才有了“贵州”一词,有一些历史的细节竟是如此有趣! 大家都知道,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黛玉在梨香院外隔墙听到大观园里的小戏子们唱《牡丹亭》,听得心痛神驰,眼中落泪。话说有一次练曲,是一个夏天的下午,屋外阳光正晴,时光正好,先生悠扬的笛声响起,大家开口起唱,软软糯糯的,正是黛玉当时听到的《牡丹亭》: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見一曲社《牡丹亭·游园》安顺首演(余航摄) 刹那间,我眼前仿似出现杜丽娘和丫环春香游园的画面。春香少不更事,叽叽喳喳,看什么都新鲜,但杜丽娘不同,在初见春色的欣喜之后,她很快明白春光易逝,不由得十分伤感。黛玉之所以当时听到唱词,那么伤心,其实两个人体会的情感是一致的。 古时候的大家闺秀,较少有心怀家国,忧国忧民之虑,所思所想,不过是觅得一如意郎君,托付终身,而这个又非她们自己可以做主,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那种对自我命运的无从掌控、对未来命运的无从把握、对将来生活的无可预期,是相当苦闷的,尤其是对于像杜丽娘和林黛玉这样有思想、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女子来说,更是一种无法排解又无处倾诉的惆怅和痛苦。 因为学习“游园惊梦”,我把《牡丹亭》全书都认真读了一遍,知道杜丽娘后来因情所困,郁郁而终,所以那一刻,联想到她之后的人生境遇,细品她从“梦回莺啭”慵懒无聊,到“袅晴丝吹来闲庭院”心念闪动,到“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自爱得意,到“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惊喜开怀,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低落惆怅,到“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的焦虑无措的一系列心路历程,那真的是感慨万千。 这是读《红楼梦》也好,听碟子也好,都很难有的深刻而切身的体验。 除了昆曲所特有的“水磨腔”的迷人之外,昆曲的词文也写得挺美的,例如上面提到的《牡丹亭·游园惊梦》,再如叙述汉时苏武的《牧羊记·望乡》:“凝望眼,极目关山远,思想君亲肠寸断,怎消忠孝愿?回首羝羊散乱,幸遇野人为伴。”叙述吴越春秋中吴王夫差的相国伍员劝夫差的《綄纱记·寄子》:“料团圆今生已稀,要重逢他年怎期?浪打东西,似浮萍无蒂。禁不住数行珠泪!羡双双旅雁南归。”等等,很多。先生不止一次说过:想更好地理解昆曲词文,好好儿把唐诗宋词读熟,自然就能领略其中之妙处。 我就去翻唐诗宋词,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发现隋文帝的同名诗作,然后又延伸到东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接着发现不得不先读一下“建安三曹”,可是曹氏三父子既开创了一代新风,也承接了两汉古乐府等曲辞的风格,好吧,去读“两汉诗”,可是又提到了楚辞,待翻开楚辞,无一不提到与《诗经》的对比......这一路上溯,仿佛摸到了诗词曲赋一根贯通古今的脉络线,工程很大,可是蜻蜓点水似的梳理,隐隐约约已经能够看到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古人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层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层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层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任何学习,无论是书本的,还是实践的,从某个切入口进去,或许都可以修炼这三重境界。我们这一代人(其实应该说是上下好几代人),绝大多数人的艺术美感教育基本为零,传统文化的学习也少得可怜,错失掉很多精致美好的体验而浑然不自知,我想学习昆曲,算是其中的一项补课吧。 曲友小海 自我简介:小海,中华传统文化爱好者。见一曲社首批会员,贵州省博物馆志愿讲解员。唱曲,五音不全;读书,不求甚解;摄影,蜻蜓点水;书法,尚在计划。喜欢浪费时光在美好的事物上。 小海笔下的昆曲之美, 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 借助百年,流逝,也流传。 很多人不仅错过传统文化的美, 更错失寻根溯源过程中, 发现蛛丝马迹、牵出一个个脉络的快乐。 小海自己在学习昆曲中, 也有理性的一面,和感性的一面。 她从多维度去探究昆曲、品味昆曲, 达到了唯有学霸才能拥有的 曲人合一、古今共情的美好感受! 如果你在昆曲课上见到眼泪 不要惊讶 那是昆曲给用心用情之人的一颗糖 ↓↓↓具体征集方式,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zz/7620.html
- 上一篇文章: 黔人散曲微刊年第6期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