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炎防治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80416/6171978.html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王阳明的心路历程,他自己用这几句就轻描淡写地概括了。

“却笑从前颠倒见”,笑什么?

是与自己的和解,也是证悟之后的微笑。

放下执念,即是自在人生。

不执念“悟道”,不破初关不闭关

仁人志士对道的追寻令人感佩。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然而求“道”的路途从来就不是容易的。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而今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禅宗大师突然摔了一跤,顿悟了,留下了这样的偈。

于是很多人就想,该怎样摔上一跤。

至于摔跤前禅师下了怎样的工夫,并不知道。

有人说初有所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颇觉奇妙。

而再经时日,真正融汇贯通、大彻大悟,才能“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所以,该看的山水,一个也不能少。

---

禅宗有“不破初关不闭关”之说。

修行人刚开始大多以游访参学为主,不会盲目闭关。

如果胡乱闭关,无法得到妙处,还会出问题。

王阳明年轻时也有“五溺”的经历,其中包括文字辞章。

在他的家乡,阳明组织了个龙泉诗社,一帮文人组织雅集,讨论诗文,他也是当之无愧的高手和领袖。

当地一位文坛大咖和王阳明比试对联,每次阳明都才思敏捷,先得佳句。

这位文坛大咖说:我对阳明子应该退避数舍!

一舍为三十里,那么这位大咖与阳明的差距真是在百里之外了。

---

然而龙泉诗社还是终于解散了,阳明重新回到了京城。

也许是感觉整天游山玩水寻章摘句,太过虚空,终非圣贤之道吧。

他有一首诗,不确定刚好是解散龙泉诗社时所作,但从内容看,似可作为对龙泉诗社的总结。

学文须学古,脱俗去陈言。

譬若千丈木,勿为藤蔓缠。

又如昆仑派,一泻成大川。

人言古今异,此语皆虚传。

吾苟得其意,今古何异焉。

子才良可进,望汝师圣贤。

学文乃余事,聊云子所偏。

诗中前半部分,主张文章要师法古人,务本求真。要有质地和气魄,而不求繁冗琐碎文风。

诗文后半部分,委婉而清晰地对友人(后也是他的学生)陈宗鲁提出建议,正如孔子提倡的那样,学文是在修身做事之余的事情,应立大志,以圣贤为师,不可偏颇局限于文字辞章。

事实上王阳明在文坛被尊为诗人,是凭实力上榜的。

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大部分都不是龙泉诗社时期的。

还没看够山水,又怎能轻言闭关呢?

若干年后阳明再回龙泉山,跟随的弟子一度多达数百人。

此时他讲解和讨论的已不再是文字,而是心学。

不执念“有”,接纳“成住坏空”

平定宁王叛乱之后,阳明成为当朝“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人物,事功达到顶峰。

然而奸邪当道,皇帝猜忌,阳明的头顶袭来阵阵阴云。

他的人生再次面临低谷,甚至生存危机。

此时的阳明,以无为的姿态远离权力中心的漩涡,也常常在游山玩水中咏叹世事人生。

在庐山东林寺,阳明留下了这首《游东林次邵二泉韵》:

昨游开先殊草草,今日东林游始好。

手持青竹拨层云,直上青天招五老。

万壑笙竽松籁哀,千峰掩映芙蕖开。

坐俯西岩窥落日,风吹孤月江东来。

莫向人间空白首,富贵如何一杯酒!

种莲栽菊两荒凉,慧远陶潜骨同朽。

乘风我欲还金庭,三洲弱水连沙汀。

他年海上望庐岳,烟际浮萍一点青。

诗文开门见山,直入“诗中有画”的佳境,呈现神话一般的美景与人物、故事。

“手持青竹拨层云,直上青天招五老”的浪漫与豪气,

“万壑笙竽松籁哀,千峰掩映芙蕖开”的宏大与华丽,

与诗仙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相比也毫不逊色吧。

阴阳消长,昼夜交替。

落日余晖中,江风吹拂下,字里行间的意境也在悄然转换,如同静静地穿越古今,俯瞰人世沧桑。

时光如水,逝者如斯。

种莲的慧远,栽菊的陶渊明,如今何在?

此处感叹“莫向人间空白首,富贵如何一杯酒!”直抒胸臆,亦如禅宗当头棒喝。

景色意境变化之间,似乎已带人领略了“成、住、坏、空”生灭变化的全部。

---

可是如果仅此而已,那仅仅是看到了“空”,并没有看到“有”,也算不得“空有不二”的境界。

最后两句才是全诗的精华,也可以说是“诗眼”。

“金庭”为仙家住地,在此描述中,诗人仿佛驭风而行。

在高处,在远处,从东海仙山遥望庐山,犹如青烟一缕中,一点苍翠,犹如浮萍青青。

“一点青”跟大海相比仍然是小的,而作为山岳,自有其宏大秀美。

其宏大,正如王守仁历经百死千难后建立功业的分量,

其秀美,正如“天下归仁”的胸怀,奋斗者无论面对何种艰难局面与险恶处境、都能仁者爱人、勉力前行创造美好的世界。

那正是孔子说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

这“一点青”在苍茫灰暗中,显得格外醒目。如人间的大爱,让整首诗温暖而疗愈。

诗为心画。阳明在庐山峰顶留下的这首作品,映照的正是仁者之心。

不执念外物,就有了“神的关照”

人生如行船。

你不能保证永远顺风顺水,也很难改变风浪漩涡,却可以选择方向,只要你把握舟中舵柄。

所以,在龙场那样的生命低谷,阳明并没有去预测刘瑾何时被消灭,或自己哪天走上人生巅峰,而是坚定践行“君子修身以俟命”。

反观当代,多少“成功学”把外在的符号和物欲夸大到了极点,依然无法救赎空虚的灵魂。

世间万物本是无意义的,是我们的“目的”赋予了它意义。

比如,一颗大树的意义,对急于遮蔽风雨的人来说只是建筑材料;

而对于保护生态的人来说,可以是一片孕育着万千植物和动物、调节着地球“体温”的森林。

人生的意义,包括何为幸福,也是人自己赋予的。

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行,而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关照好自己的内心。

不执念,也就是不着相。

接纳世间的一切变化,修一颗如如不动的真心。

这样的境界,还需要神的关照吗?

澄明内心,良知清澈,无所不照。

那就是神明的眼睛。

陈广博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zz/9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