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淡成詩·情雅成詞

江喃

+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太快,

转眼间,谷雨。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就到了。

暮春时节,我们再和球球老师一起读一组关于谷雨关于春天的诗,

然后就要马不停蹄地奔向热烈的夏天了。

谷雨,全年第六个节气,

也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寒潮天气结束,气温回升加快,

雨水增多,有利于谷物生长,所以雨生百谷,谷得雨而生也。

谷雨这个节气名充满了诗意。

一候萍始生;

二候鸣鸠拂其羽;

三候戴胜降于桑。

就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

布谷鸟提醒人们播种,桑树上见到戴胜鸟。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采莲本是采莲蓬,小孩子天真淘气,才采了白莲花回来。

谷雨一侯的萍始生,便是这里“浮萍一道开”的“浮萍”。

古诗里的小孩子在忙啥?放牛、钓鱼和采莲。比如“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鸣鸠就是布谷鸟。

精卫填海的故事大家都熟悉,

但精卫到底是只什么鸟呢?布谷鸟。

炎帝少女女娃,也就是"精卫",飞从"发鸠山",化为布谷鸟。

每到春季,“布谷,布谷”的鸟啼声,像在催人不误农时,及早春播。

戴胜是一种头顶具凤冠状羽冠的鸟,和啄木鸟有些相像。

今天的第一首诗,来自唐杜甫的《春夜喜雨》。

为什么是“喜雨”,为什么下雨杜甫就很欢喜呢?

“因为可以直接洗澡啦!”

小朋友们总是神回复,因为他们天性里就是喜欢玩水踩水的。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季多雨,有两个节气都包含了“雨”字:

“雨水”和“谷雨”。

雨水的雨,指的是沐浴大地,催发花草树木;

而谷雨的雨,则更多的是指滋润庄稼、谷类农作物。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正需要雨水的滋润呢,

雨就下起来了,真是场及时雨啊!

春雨贵如油,这雨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生长。

所以春雨总让人心生希望和欢喜,这就是喜雨,也是好雨了。

据史书记载,

在杜甫写作此诗的前一年,京畿一带就有严重灾荒,

“米斗至七千钱,人相食”(《资治通鉴·唐纪》)。

已经因为干旱而产生的饥荒到了“人吃人”的地步了。

因此,“每饭不忘君”忧国忧民的杜甫,

一听到这雨声,就更是感到无限喜悦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读“前”,敲黑板,这个字只有一个读音,

潜伏、潜规则,都读一声。

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在夜晚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好雨选择了不妨碍人们劳作的时间,

悄悄来做好事,教人如何不爱她?

下一句写景,“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春夜春雨中,大多数人都在酣睡,

老杜却在观望雨势,小路和江面都看不清了,

只有天空中黑沉沉的云和渔船上的一点渔火,

这么大的雨量要下一整夜了。

果然清早醒来,整个锦官城,

一片片被雨水打湿的花树,开得红艳繁复,沉甸甸的。

如果你还不理解“花重锦官城”,请看下面:

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

三国蜀汉时期,成都蜀锦成为重要的财政收入,

蜀汉王朝建立锦官城和设锦官以保护蜀锦生产,

锦官城的称呼由此产生并声名远扬。

锦城,是成都的另一个简称,

这个锦,却因芙蓉花。

五代孟蜀后主(孟昶),于成都城上遍种芙蓉,

每至秋,四十里如锦绣,高下相照,因名锦城,也叫芙蓉城。

提到锦,中国的丝织文化中有三大名锦和四大名绣。

锦用来穿,绣用来观赏。

三大名锦,云锦、蜀锦、宋锦。

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同样是写春夜的雨,

《滁州西涧》却是另一番孤独幽静的情怀。

韦应物,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暮春之际,群芳已过,时任滁州刺史的韦应物,

独爱涧边生长的幽草,闲行至荒凉无人的渡口,

春潮带雨,水急舟横,好似在一片静寂的景象之下,

映衬出诗人心底涌动着的层层涟漪。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前几年,网上曾疯传过一句诗,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这句诗就源自韦应物的《简卢陟》,原诗如下: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涧树含朝雨,山鸟哢余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这首诗与上首诗一样,

写溪涧、春雨和山鸟,写孤高幽寂的情怀。

“一瓢酒”,如孔子谓颜回“一箪食,一瓢饮”,

不改其乐,是一种独善其身、独得其乐的意境与表达,比一壶酒更恰当。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是属于李白的飘逸洒脱。

韦应物的另一首诗也写到,“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继承了陶渊明的田园诗风,

韦应物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合称王孟韦柳,

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歌流派的代表。

赏过锦官城的繁华似锦,

爱过野渡涧边的幽草,

现在郑重推出这个时节的花信风——百花之王牡丹。

牡丹又叫“谷雨花”,谷雨时节正是她开花的日子。

是不是感觉谷雨这个节气名更美了?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

牡丹别名“木芍药”,牡丹之称一般是在唐以后了。

而芍药一名没骨花,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这诗里称其“无格”。

看到这儿,我真有点为芍药抱不平。

无非草本和木本的区别,

牡丹借了芍药的美名,芍药却被嫌弃,背了个无骨无格的锅。

身处江南的都市人,在春末夏初时节,

家中能插几束芍药,也算弥补了不能观赏牡丹的遗憾。

民间传说中,芍药并非人间花,

而是花神偷了王母的仙丹,

洒向凡间落地生根,长出的风姿绰约的花,

人们用其根部入药解了瘟疫。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

“芍药,犹绰约也。绰约,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得名。”

所以芍药最初由“绰约”音转演变而来,

现在广东话里还是同音。

《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都有其入药的药方。

刘禹锡为了赞颂牡丹,用了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以“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说起牡丹的“有格”,不损芍药名誉,自有另一段佳话。

相传武则天冬月游苑,写出四句诗来: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于是,百花不敢违旨,一夜发蕊开花。

次日,只见千红万紫,芳菲满目。

单有牡丹花不肯奉迎,一根叶儿也没有,

武后震怒,遂贬牡丹于洛阳。

被贬的牡丹,却开出更为奇异的花来,

成就了千年的洛阳花会,洛阳也成为牡丹之乡。

所以牡丹的有格有骨,是不到时令绝不开放,

昂起硕大的花苞,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国色天香”,非她莫属。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问题来了,京城是哪个城呢?

唐朝有三都,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

花开时节,咚咚咚,城里的人东奔西走,

赶赴花会,对牡丹之爱痴迷而热烈,据说还有长安和洛阳的花会PK。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除了有格,牡丹的一大特色,就是贵,是真的价钱贵。

白居易有诗为证,“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一丛深色的牡丹花,可以抵十户中等人家一年交纳的赋税。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一株开了百朵花的红牡丹,

价值相当于二十五匹帛。

所以牡丹也助长了奢靡之风。

唐朝节度使朱温,后来的后梁皇帝,

因新及第进士许昼醉酒,私摘宅地的十余朵牡丹,

而震怒追捕,“命械昼而献”,许昼吓得亡命河北,莫知所止。

再看看簪花仕女图就知道牡丹的地位了。

唐代以丰肥富贵为美。

高髻上簪一朵深红大牡丹,就代表着富贵。

这顶的不是牡丹而是富贵的大Logo大标签,

类似运动服上的adidas,和香包上的Chanel。

不屑于低调奢华有内涵的路数,

直接奔向高端大气上档次,时尚奔放美炸天。

大唐的风范,雍容华贵,就是这么的任性。

《簪花仕女图》

有一种爱叫做转发

你转发呢,球球就么么哒你~









































白癜风怎么治最好
长春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jz/2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