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丢了故乡,万丈阳光也显昏暗
我一直是一个对“故乡”没有什么概念的人。 从上初中开始,我就住校,家里对我的要求只有一个,好好学习。尽管我并不知道好好学习是为了什么,但我还是这样做了。于是,哪怕是在最叛逆的少年时代,我不打架不骂人也不怎么交朋友,始终把学习排在第一位。 高考分数出来时,我有很多展望,因为考得还算不错,有很多学校可供我选择。我妈给的建议是报提前批,去军校,或者找一个热门专业比较厉害的学校。这些都是很好的建议,她为此没少看一些专家建议。 而她说的我一个都没有选择。 原因挺多的,有觉得当时要进大学了,该自己做选择了;也有她不认同我喜欢的一个女孩子;也有单纯的反叛。 可是,如今开始工作之后,回想起过往种种,用自己浅薄的见识总结此事,才找到一个最接近的可能:那时候的我,对于人生中的第一个重大选择是没有什么概念的——只顾着学习却不知学习为何的我,没有对自己的了解,没有立志,没有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无论做了什么选择,也终究会后悔那个选择。 也就是这样,我成年后的人生,有了个糟糕的开局,而我这个局中人,依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终将会面对什么样的将来——彼时的我,大部分时候为了考试及格而疲于应付。 高中时期的尖子生,上了大学后越来越平庸,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 我的大学是在成都,毕业后去了杭州,后来外派到西安,再后来去了深圳。这也才三四年的功夫,就辗转了四个个城市,工作和生活。搬家对于我来说就是家常便饭。 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对自身的定位和判断。似乎我的未来可以有无数可能,似乎无论什么地方我都能很好地适应,似乎想要在哪里生活也只在我的一念之间。 这个错觉是不是与我选大学时十分类同?看似自信实则思绪纷乱,无所适从,充满了迷茫。 阅历深厚的你们可能一眼就能看出来问题所在,而我则实实在在困惑了许久许久——也许从大学毕业就有了困惑的萌芽,可能高考后就埋下了迷茫的种子,更似乎从第一次离家住校就被植入了这个念头——哪个才是我,何处才是根? 有一句歌词唱得好:一杯敬故乡,一杯敬远方,守着我的善良,催着我成长,所以南北的路从此不再漫长,灵魂不再无处安放。 这首毛不易的《消愁》在当时给了我十足的震撼,如同在我耳边萦绕不绝的钟声。 是啊,没有故乡哪来远方?没有根基如何生长?我这前半生,不就过着无根浮萍的生活吗?少时未立志,此时立志尚不晚。可若丢了故乡没了根,到哪里都只是孤独的异乡客! 我们这个年代的人,从出生就被打上了“垮掉的一代”这样的标签,历经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动荡,千禧年互联网的席卷,新时代享乐主义的盛行。我无法代表这一代人,我只能代表我自己。我从最初无感于外界的变化,到无法赶上外界迅猛的变化,再到只能眼睁睁看着这花花世界的精彩纷呈,而无法彻底融入其中,始终慢人一步。 直至幡然醒悟,方知我是谁。 我希望,如果有和我一样的同龄人,以及同样经历过我曾经经历的迷茫的“同怜人”,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根”,从繁乱的信息流中拔出来,找回真正的自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yy/12301.html
- 上一篇文章: 3本错过就后悔的精彩玄幻小说,内容惊艳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