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么地方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xwdt/160309/4784099.html

语中有义

文中有情

一年级第六单元

古诗二首

城西小学崔娇燕

课题

古诗二首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首、踪”等9个生字,会写“首、无”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3.能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词语、古诗大意。

4.多元识字。

5.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

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学

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首、踪”等9个生字,会写“首、无”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识字解题,谈话导入。

谈话导入,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教学“首”。

知道这是表示数量的量词,还可以说“一首歌”“一首曲子”等。

课题中的古诗“二首”指的是哪两首,划出来,读一读。

明确本课的任务:学习《池上》这首古诗。(板书:池上),齐读课题。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课件出示2)

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逐句检査朗读,随机出示折叠卡片认读“踪迹”“浮萍”,并正音。

以字带词,加上动作,读好词组“撑小艇”——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小娃撑小艇”。

卡片认读“踪迹——藏踪迹”,“踪”读好平舌——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不解藏踪迹”。

卡片认读“浮萍”,结合浮萍的图片,借助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识记:浮萍是漂浮在水面的一种水草,因此浮是三点水,萍是草字头。——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浮萍一道开”。

把诗句连起来读一读,把整首诗读正确。

教师范读、自由练读,读出诗的节奏。

三、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课件出示3、4)教师分别出示“小娃采莲回”和“浮萍一道开”的图片,让学生找到相应的诗句连一连。并说说这样连的理由。

学习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课件出示5)

(1)边做动作边读诗,理解和识记“采”。

采:(课件出示6)出示字源,看老师演示动作,结合字形知道采字的“爪字头”代表手,采表示用手采摘树木上的果子。

(2)请同学当当小娃来演一演采白莲的动作,感受小娃偷采白莲时既忐忑又高兴的心情并指导朗读。

学习诗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课件出示7)

诗画对应,教学“踪迹”。

(课件出示8)出示《雪地里的小画家》等3幅图片说说这都是谁留下的踪迹。

练习说话:是留下的踪迹。

在图中找找小娃留下的踪迹,理解“踪迹”在诗中的意思是指船开过后留下的痕迹。

通过对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

四、诵读积累。

通过难度递增的填词游戏帮助学生背诵古诗。

调皮的词语宝宝把踪迹藏在荷叶里了,你能背吗?(课件出示9)

小娃撑,偷采回。不解藏,浮萍开。

又有一些词语宝宝不见了,谁还能背?

撑,采。藏,开。

去掉文字,看图背诵古诗。(课件出示10)

配乐背诵古诗。

五、写字。

(课件出示11)出示田字格中的“首”和“采”,观察它们所在的位置。

教师范写,强调书写难点。

首:点、撇短而小,第三笔是长横。“自”的中间两条短横不能碰到右边的竖。

采:爪字头的撇是横撇,注意三个点笔画的方向。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板书内容

小娃偷采

池上天真无邪顽皮可爱

不解一道开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踪(zōnɡzhōnɡ)萍(pínpínɡ)泉(quánqán)露(loùlù)

 2.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古诗描绘了孩子什么样的形象?()

  A.胆大B.愚笨C.天真D.活泼

参考答案:

1.踪(zōnɡ)萍(pínɡ)泉(quán)露(lù)

2.《池上》写了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不知隐藏踪迹的顽皮、可爱形象。

3.C、D

二年级第六单元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北大街小学温利霞

1.认识“湖、莲、穷、荷”等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并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3.让学生感受古诗文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1.识字、写字。

2.让学生感受古诗文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诗句的意思并领悟诗句文字的意境和韵味。

一、激趣导入

1.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到诗情画意的江南,从辽阔无垠的草原到郁郁苍苍的林海,每一方山水,都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我们的祖国不仅山美水美,诗也美。千百年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现在就让我们配着音乐,美美地吟诵几首吧。

2.出示古诗《敕勒歌》《小荷》《望庐山瀑布》

这几首古诗有什么共同之处呢?(它们都是写景的,都赞颂了祖国壮美的河山。)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随文学习“慈”

题目中的“慈”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生字,它是平舌音。“寺”“送”“子”这几个平舌音也要注意。净慈寺在杭州的西湖边。林子方是诗人杨万里的好朋友。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杭州和诗人杨万里一起去送别他的好朋友林子方。

2.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字词

通过课前的预习和刚才的朗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把字音读准了。

4.学习生字“竟、毕、晓、映”

“竟”表示一个小孩儿刚演奏完一段乐音,这就是这个字的来历。“毕竟“”的意思就是终究到底。“毕竟”造句。

“晓、晚、晌”、这三个字都和太阳有关,“晓”代表的就是太阳刚刚升起。“映”的太阳和时间无关。“映”的表示太阳照射。

5.认写生字: 

(1)湖、莲、穷、荷

(2)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形近字中识记生字。

生字宝宝和我们已经成为朋友,让我们随着她们回到课文,再读一读古诗吧。

6.给诗文划分停顿.(插入音频)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三、精读课文

1.古诗题目解读。 

净慈寺指的是哪里?

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

2.过渡:我们从古诗的题目大致了解了诗人在净慈寺这个地方送朋友林子方离去的一首诗,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景物。

3.结合词语注释,借助课本插图来进行思考。

毕竟:到底。

六月中:六月的时候。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同:相同。

接天:与天相接,形容广阔,望不到边;

无穷:无边无际;

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映日:太阳映照;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

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4.交流

这首诗描写了莲叶和荷花。又是怎样的莲叶和荷花呢?你看到的莲叶有哪些颜色?(碧绿、浅绿、嫩绿、草绿、深绿、浓绿……)绿的富有变化,绿的充满生机。除了丰富的颜色,你还看到了怎样的莲叶呢?(与天相接、挨挨挤挤、一望无际、密密层层……)

解释“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意思:满湖的莲叶,清新碧绿,一望无际银。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远远望去。绿的让人陶醉,绿的心旷神怡。

解释“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思:在阳光的映照下,你又看到怎样的荷花呢?(红艳艳的荷花、娇艳的荷花、鲜红的荷花……)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

5.对比“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在《小池》里,杨万里是这样描写荷花和本首诗描写的荷花,它们展现的美一样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展现的是一种静态的美,色彩的美,无边无际的壮阔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展现的一种动态的美,灵动的美,可爱的美。

6.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这一碧一红,对比强烈,给作者的视觉带来巨大的冲击,碧荷红莲相映成趣。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7.学习前两句。

这里哪个字饱含着作者的赞美呢?“毕竟”。遍览山川的杨万里看到了这接天的莲叶和荷花,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带着赞美之情,再来读读这两句。

8.再来读课题,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送别林子方,课文有送别之意吗?有林子方吗?全诗为什么写的都是西湖的美呢?想解开这个疑问吗?听老师来读这一段文字。

9.出示创作背景。

皇帝把林子方从临安调到福州去做官,升官了,林子方心里很高兴,可杨万里却觉得去福州不好,写了很多首诗劝林子方不要走。现在你知道诗人送别友人时,为什么只写西湖的美景了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让我们在诵读中体会诗人这别样的送别之情吧!

三、归纳总结 拓展阅读

风光迷人的西湖孕育了这千古流传的诗句,描写西湖美景的诗还有很多,课后大家阅读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进一步感受西湖的美。

三年级第六单元

《童年的水墨画》第一课时

寿阳县城西小学蔡果珍

备课时间:

.3.6

教材分析: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篇儿童诗。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我采用小组汇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带来的快乐。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同时通过学生的收集和自己的亲身经历,练习说话、写话,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尽可能地使语文学习综合化。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双基知识掌握的较好,阅读能力比较薄弱。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把阅读理解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文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尽情的读,读中有悟。悟情、悟景、悟得,并用迁移方法阅读课外书。做细课堂教学做足课外积累,让学生走进生活积累。

教学目标:

1.认识“墨、染”等5个生字。

2.初读诗歌,了解组诗。

3.能展开想象,说出诗歌中描绘的溪边、江上的画面。

4.背诵《溪边》。

5.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准备:

PPT

前置作业内容:

收集自己的童年趣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题目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场梦梦里有我门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2、作者简介

3、读课题“童年的水墨画”,你能猜出课文写了什么吗?(用水墨画的形式表现童年生活的内容,简约却很有韵味)

4、学习“墨”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一)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认字,并做强调。

3、识字游戏:小船溪水行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童年的水墨画》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儿童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童年的水墨画》是同一诗题下面有几首小诗,我们称之为组诗)

2、《溪边》《江上》《林中》这三首小诗有什么共同点?(他们都是以某个地点来命名的,每一首小诗都只有短短六行,在每一首小诗里都藏着童年的趣事)

3、通过刚才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三首小诗分别写了童年生活的不同场景。(小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四)互动课堂《溪边》

过渡:让我们先来走进第一幅水墨画,去欣赏一下在“小溪边”发生的趣事。

1、默读《溪边》,思考:如果请你将《溪边》画下来,你会画些什么?如果请你将这些景物涂上颜色,你会涂上什么颜色?

2、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美妙画面呢?请同学们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1)、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这句话把溪水比作镜子,生动形象,写出了溪水很平静、清澈的特点。

(2)、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山溪就是小溪,两旁都有山,山是青翠的,溪水如镜。青翠的山倒映在平静的小溪里,山溪就如绿玉带了,所以才有了“人影给溪水染绿了”的说法。

现在我们知道了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其实就是:人影倒映在绿色的溪水中,被溪水染绿了。染更凸显了溪水绿的特点。

(3)、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蜻蜓能立在钓竿上突出了环境的安静。

(4)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扑腾”是作者听到的,“碎”和“蹦跳”是作者看见的。此时画面由“静”变“动”。)

(5)溪边不但有美景,还有动人的笑声,谁在溪边?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快乐?(“钓竿”说明有人在溪边钓鱼,“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说明有鱼上钩了。钓鱼人把鱼儿放在草地上,笑声和鱼儿的蹦跳声一起传开来。)

3、听老师朗读一下这首诗,同学们闭眼想象当时的场景,感受一下这首诗,前四行和后两行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前四行小溪、垂柳、红蜻蜓,应该读得安静舒缓,后两行扑腾,碎了,蹦跳着,应该读得活泼欢快。

4、试着说一说吧。

5、背诵指导

(五)整体感知《江上》

过渡:这边钓鱼是快乐的,加上也藏着快乐呢,你能找一找吗?

1、读《江上》画出孩子们戏水快乐的动作。(拍水、拨动,你拨我溅,钻入)

(1)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戏耍”不仅指游戏玩耍还有戏弄的意思。有鸭群比喻一群小孩儿,用翅膀比喻小孩儿的胳膊,写出了孩子们戏水玩耍时的调皮、可爱。

(2)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么拍水戏耍?

(3)出示“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你能和同桌表演一下吗?猜一猜他们当时的心情怎样?(生汇报)

(4)词语积累

(5)出示: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水葫芦”为什么要加引号?(“水葫芦”加上了引号,不是指真正的水葫芦,是指在水中游泳嬉戏,将头露在水面的孩子,突出了孩子活泼的特点。“两排银牙”指孩子露出了牙齿)

2、说一说“江上”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

3、当我们在学习一首小诗时,如果诗中有些句子比较特别,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理解呢?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两幅童年水水墨画,一起品读了诗中有趣的语言。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第三幅画。

四、课堂练习

五、板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

江上戏水孩子们像鸭群

语中有义文里有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yy/9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