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人间最美四月天

草色青青柳色黄

岁月匆匆与春别

年4月19日(农历三月廿七),谷雨,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所谓“春雨贵如油”,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

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

——《通纬·孝经援神契》

柳絮飞落,杜鹃夜啼

牡丹吐蕊,樱桃红熟

鸟弄桐花,雨翻浮萍

时至暮春,夏日将近

时光易逝,莫负最后的春光

谷雨由来

谷雨,雨生百谷,谷得雨而生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下而上也。”故此得名。

“谷雨”传说

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臣民共习之。由于仓颉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赐给人间一场不平常的雨,落下无数的谷米,以慰劳圣功,后人因此把这天定名“谷雨”,成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

谷雨物候

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初候,萍始生。

二候,鸣鸠拂其羽。飞而两翼相排,农急时也。三候,戴胜降于桑。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意味着蚕宝宝将生长。辰月的十二消息卦为夬卦,上兑下乾。兑为泽,乾为天。泽上于天,被于天下,所谓“泽被天下”,当降雨露。是以《礼记·月令》云:“是月也,命司空曰:‘时雨将降,下水上腾,循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堤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

草木问春归何处

春色都从雨里过

谷雨花信

一候牡丹

二候荼蘼(túmí)

三候楝花(liànhuā)

—谷雨养生方—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肾属水,肝属木。“肾水生肝木,肾水之精以养肝木。”所以当肝木过于旺盛,则会消耗肾水。不能滋养肝木时,肝火则会上升。身体便会出现腰酸无力、口干咽燥、眩晕、耳鸣等症状。

而且,肾水不足则会导致心火旺,会出现心烦、失眠或睡卧不宁的症状。

因此,此段时间要益肝补肾,预防肝火过旺。可个人体质,食用一些益肝补肾的食物,还可多吃健脾胃、去湿食物,如香椿、黑豆、薏米、枸杞、桑椹、黑芝麻、茼蒿、胡萝卜、荠菜、山药等,都是益肝补肾的食材。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枸杞温热身体的作用很强,感冒发热之人要避免食用。

《黄帝内经》中说:“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寄治十八日。”意思是说,脾属土,一年四季,气血各旺于一个内脏,季末则旺于脾。所以每个季节的末尾都是保养脾胃的好时候。

这段时间,我们的胃口可能比较好,但是要注意不能饮食过量、暴饮暴食,不宜多吃寒凉食品。

谷雨时节,记得喝点汤

陈皮赤豆汤。此汤可健脾化痰、清热祛湿,很适合在多湿兼热的谷雨时节食用。

谷雨时节空气湿度大,而脾为湿土之脏,湿邪最易犯脾,易致脾胃不和,出现食欲不佳等症状。因此在遵循“少酸多甘”的同时,宜多食用健脾祛湿之品。

谷雨时节自然界阳气骤升,春阳内应于肝,易引起肝阳上亢,继而诱发春日常见的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出血、牙痛、头痛眩晕、目赤眼疾等疾患,这就是所谓的“春火”,老百姓俗称的“上火”。

防“春火”,除了避免熬夜外,饮食上要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注意调养肝气,可食用具有滋润作用的食材,如银耳、桑葚等。

庚子年谷雨节气,春尽“送春”更送疫

送春,即送春归去,杜牧有“一年春尽送春时”之句。套用白居易“不独送春兼送老”句,今年则是“不独送春更送疫”。但愿各处诗人之送春,送别春天,同时也永远地告别这场瘟疫。

谷雨时节,

暮春时分,

城市不会被大雨颠倒,

世界亦不会被病毒掩盖!

祈愿世界祥和平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zl/6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