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秋月(节选)

宋·李迪

龙潭得月映清流,

金粟花开接素秋。

光满望时沉宝鉴,

魄分晦后坠银钩。

——选自光绪《遂昌县志》外编卷二

寻迹

据光绪版《遂昌县志》记载:“龙潭,在邑东,昔时民居稠密。”意思是在遂昌的城东,古时候居住着许多的乡民。地点约为叶坦社区到龙潭鑫城位置,据说有一处深潭(遂昌春风鱼头馆附近),名为龙潭,现已无踪迹。据说,当年日本人曾在遂昌杀害老百姓,然后丢弃在此深潭之中。因而,叶坦村一带的小孩从小惧怕此深潭。现在龙潭鑫城边上做成了游步道,月明风清之时,风景秀丽。

注解

?金粟:桂花的别名。因其色黄如金,花小如粟,故称。宋范成大《中秋后两日自上沙回闻千岩观下岩桂盛开复檥石湖留赏一日赋两绝》之一:“金粟枝头一夜开,故应全得小诗催。”?素秋:秋季。古代五行之说,秋属金,其色白,故称素秋。欧阳修《清商怨》词:“关河愁思望处满。渐素秋向晚。”?鉴:名镜子。欧阳修、宋祁等《新唐魏徵传》:“以铜为鉴,可正衣冠。”(ⅰ)?魄:名月亮的亏缺部分。张衡《灵宪》:“故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王充《论衡涧时》:“月三日魄,八日弦,十五日望。”(ⅰ)?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ⅰ)?银钩:比喻弯月。宋李弥逊《游梅坡席上杂酬》之二:“竹篱茅屋倾樽酒,坐看银钩上晚川。”

译文

龙潭溪水深不见底,水面清波荡漾,夜晚之时,映照着一轮明月。正值素秋之际,桂花开满了枝头,香气袭人。每逢十五月圆之际,望着潭中的明月,像沉在水中的碧玉珍宝。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每到农历最后一天的时候,就像坠落在天边的银钩,隐约可见。

作者

李迪,北宋名臣,字复古,生于公元年,卒于公元年,先祖为赵郡人,后迁家至濮州(今河南省濮阳县范县濮城镇)。李迪深厚稳重有才学,曾携带自己所作的文章拜见文学家柳开,柳开认为他是一个奇才,并说:“是公辅之才。”所谓公辅之材是指能做宰相一类的大臣。事实证明,的确如此。李迪先任遂昌县官,后于景德二年(年),李迪状元及第,历通判、知州、知制诰、节度使等职,多次出入内外,两度官至宰相。庆历七年(年),李迪去世,时年七十七岁。《全宋诗》录其诗,《全宋文》录有其文。因起于遂昌县令而为名相,故尔对后来者不无启发与鼓舞,视其为楷模。

赏析

李迪任遂昌县令实是一件遂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以至于后来文人墨客都将李迪当作人生追求的目标。更是令人感叹的是能在《遂昌县志》中留下一首诗,实属难得。查阅《全宋诗》条目,并没有在遂昌为官记录。但在《全宋诗》中确实录有其诗。其中录其诗句:“日烘丽萼红萦火,雨过菖条绿喷烟。”那红花之艳丽俊拔,那绿叶之盎然生机,浮现于眼前,确也非一般之句。另外还有《灵岩》、《萍》、《挽文朝奉》、《自题爱梅》、《题河阳后城平嵩阁》各一首。读《萍》诗:“泥滓根萌浅,风波性质轻。晚来堆岸曲,犹得护蛙鸣。”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李迪的眼界,前两句体会到浮萍根基之浅,后两句转折,体会到诗人自喻是浮萍,却将其比拟成“堆岸曲”,也算是别出心裁。再读《自题爱梅》:“我被梅花恼几年,梅花才发便诗颠。月明绕却梅花树,直入梅花影里眠。”诗句娓娓道来,出自天然,特别是前两句,语句直接,点出作者的爱梅之心,“我被梅花恼几年,梅花才发便诗颠。”的爱梅境界一目了然。妙在后两句,“月明绕却梅花树”,意思是月明风清之时绕着梅花在欣赏,最后隐到梅花的影子里睡去了,读来令人莞尔一笑。四句诗写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其形、其情、其味跃然纸上。而作者写喜爱之情先写“恼”的感觉,再到梅发之时的一个“颠”的形态,再写到月明之夜的一个“绕”的动作,最后写到梅花影里的一个“眠”的状态。可谓是先抑后扬、层层递进。李迪诗除了表达闲情逸志之外,也有表达诗人旷达的人生境界的诗,如《题河阳后城平嵩阁》:“南指嵩高北太行,大河中出贯灵长。君王不恃金汤险,自有仁恩结万方。”在这里由于行文的关系,不再深入细致地分析。

现在我们来看《遂昌县志》收录的《龙潭秋月》。“龙潭得月映清流,金粟花开接素秋。光满望时沉宝鉴,魄分晦后坠银钩。”我们发现,诗人的眼光是充满美感的。诗中点明了时间是素秋时节,作者在龙潭静心赏月。难能可贵的是诗人边赏月边赏花,河畔桥边定是桂花的香气飘来,因此,赏月之时是“金粟花开”。后两句是边赏月边想象,月圆之时“沉宝鉴”,月隐之时是“坠银钩”,充满着诗人独特的想象。笔者最喜欢的是“光满望时沉宝鉴”一句,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月圆之时,水中望月,在清澈宁静的溪水中,月亮就像沉在水中的碧玉珍宝,闪亮晶莹,随着潭水荡漾,亦隐亦现,时聚时散;亦实亦虚,时真时幻,诗人是浸在其中看得痴了。

想象着素秋的时节的那个晚上,诗人信步在龙潭水边,一轮明月熠熠生辉,皎洁无边,印在龙潭的水面上,微波荡漾,月光随着水波不停的漂动,让诗人思绪也不停的荡漾。月光,代表了思乡,代表了思绪,代表了思情。然而月亮在不同诗人的眼里,由于心境不同,代表的意象也不同。隐隐约约之间感受到诗人的眼里,月亮是那样的清净怡人,映照着心中那股淡淡的清流,可以感受到诗人的人生理想,让自己成为那一股人世间的“清流”。

庆历七年十月十日,也就是年11月1日,李迪病逝于家中,享年七十七岁。仁宗追赠李迪为司空、侍中,谥号“文定”,并亲自题其墓碑为“遗直之碑”,又改其所葬的邓侯乡为“遗直乡”。何谓“遗直”,字典里的解释是意思是指直道而行、且有古人遗风的人。在这一句诗里,我们分明读到作者为人的那一股正气,那一腔热血以及那一脉清流。苏轼《答张文潜书》曾说:“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我想李迪在诗句中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就代表自己的内心的境界与胸怀。“龙潭得月”映照的是“清流”,而不是“江流”,不是“明流”,更不是“浊流”。正是此时此景,另一股清香阵阵飘来,“金粟花开接素秋”一句,正值素秋之际,桂花开满了枝头,香气袭人。桂花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意象,往往比喻自身的高洁,如李清照“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如朱熹的“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无不表达出为人处世的清风傲骨。因此,读着这两句诗,情不自禁地向李迪致以敬佩之意,句句写其景,字字表其物,却是语语有其神,表达出自己旷达的人生和愿做世间清流的理想之境。当然,这首诗到底是不是写遂昌,笔者觉得也许有争议。阅读汤显祖在遂昌写的全部诗文,倒有两首写到过龙潭。一首是年2月,汤显祖到北京上计而归,过江苏南京以东的“龙潭”而作,名《觐回宿龙潭》,诗云:“是岁春连雪,烟花思不堪。雨中双燕子,停今夕是江南。”第二首作于年3月,名《再觐回宿龙潭驿》,诗云:“谁向归舟唱一声,玉兰花尽牡丹开。似怜游子春三月,才换江南第一程。”显然这里的“龙潭”并非是遂昌的龙潭了。而以“龙潭”出名的地方倒是许多,如江苏南京之东的龙潭,河南省唐河县的龙潭,湖南省溆浦县的龙潭,当然还有在安徽省滁州的“龙潭”。按李迪的为官经历来看,诗句并非一定是指遂昌的龙潭。但我想,这或许并不重要了。正如王守仁《龙潭夜坐》一诗中写道:“江北江南无限情”,那么滁州的“龙潭”也可,遂昌的“龙潭”也行,我们都把它当作自己家乡的一个宝贵记忆和对家乡的一份浓浓的乡情吧!

让我们再去细细品这首《龙潭秋月》,笔者觉得用得最好的就是一个“得”字。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得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此处用的是“邀”明月;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的是“望”明月;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写的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此处用的是“揽”明月;吕岩《牧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此处用的是“卧”明月……而“龙潭得月映清流”一个“得”月,读来有着特别的欣喜,特别的欢畅……甲骨文中的“得”字从贝,纯属“获得”的意思,“得月”得的是一份静心、一份情怀、一份节操,自然心中有着一刹那之间的沉醉与欢娱。于是自然的想起苏麟在《断句》中的一句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同样令人眼前一亮。

李迪的《龙潭秋月》下半首诗云:“兔生舂杵声相近,蟾薄山河影不收。夜半人来窥色相,却疑身在广寒宫。”再对照整首诗,可以说前半首写实,后半首想象,层次分明,相映成趣。在夜半月圆月之时,在龙潭秋月之下,静心行走,仿佛身在广寒宫中。诗人巧妙的借助嫦娥的传说将我们带进了神奇的境地……那夜深人静的夜晚,让我们也去叶坦的龙潭,映照着幽静的月光,想象着几百年前的诗人同样走在这溪水河边,对着那一潭深水,映照着一轮明月,携着一份宁静,守住一份清流,细细去品,慢慢去寻,静静去听,我相信一定是韵味无穷的。

图文丨鲍宗武

编辑丨苏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zy/11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