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大约在清末,北京胡同里一个优秀糊裱匠突然改行了。他改行的原因,实在让人啼笑皆非。是因为这个男人觉得是天配良缘的妻子,竟然抛弃了亲生儿女,跟着男人的师兄跑了,仿佛天塌了的男人,在伤心难过、自我否定之后,选择了改行。

然而,他的背运并没有结束。仿佛是在印证他的绝望,男人的一生,是背运贯穿的一生。他不仅穷困潦倒,到后来还白发人送黑发人。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男人一生的困顿?著名作家老舍用自己的一支精彩之笔,为我们描绘了这生动曲折的故事,揭示了动乱年代,老百姓漂泊无依的生活。

读了老舍的小说《我这一辈子》,我们也许就把握了清末民国初期,北京胡同里小老百姓人生的命运。

1.老舍的这篇小说,是以北京人为主角的。

故事的主角生在乱世,那时老百姓的命运,就像浮萍。15岁就当学徒的“我”,凭着聪明才智,凭着勤奋认真,很快就成长为一名称职的糊裱匠。

谁知,当他娶妻生子,本应该享受快乐生活时,却遭受了凭空霹雳,陡然经历了人生的第一个磨难。妻子抛下两个孩子,跟着他的师兄跑了,再也找不到踪影了。

备受打击的糊裱匠在伤心难过之后,还得继续生活,抚养孩子长大。他决定改行去干巡警,好歹是吃皇粮的。虽然工资低,但起码是固定的。

但祸不单行,该他巡夜的那一天,突然就发生了兵变,差点就让他丟了命。

目睹兵痞们的暴行,他们不仅抢劫,还放火烧铺,以掩盖罪行,他悲愤不已,却敢怒不敢言。

他目睹本当善良的老百姓,在这样的混乱中,也为了生活变成了狠人恶人,也冲进店铺去抢一切能抢的东西。从此,他的世界观都被颠覆了。

可是日子还得继续,他得浑浑噩噩地养活两个儿子,他得想尽一切办法多挣一点钱,多节约一些。

然而就在他40多岁,儿子已经娶了媳妇,女儿也已经出嫁之时,灾难又一次降临。儿子因为想多挣一点钱,却客死他乡。白发人送黑发人,儿子死了,却把养活其妻儿的负累,交到了父亲手中。

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老舍写的京味十足。

2.小说鲜明的京味儿

小说描绘的这个“”我”,一辈子都待在北京,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地方、这个胡同。

他对胡同里的人情世故是那么熟悉。20岁时,他就成为了亲友中的重要人物了。给亲戚朋友帮忙从来不辞辛苦,懂得分清场合和轻重。

就像北京胡同里的普通老百姓一样,他善于察言观色。他虽然很穷,但却很有趣,又有人味儿,是一个精明的人。

像办丧事搭棚,讲执事,请厨子,雇马车,他无一样事不精,能给亲友们办得既排场又省钱。

小说的语言简洁生动,一看就是北京人说的话,干净利索。比如,在描述人物形象时,原文是这样写的:我的辫子又黑又长,脑门剃得锃光青亮,穿上带灰鼠领子的缎子坎肩,我的确像个“人儿”!

一下子,一个晚清北京胡同中老百姓的形象就跃然于我们眼前。

老舍的小说不仅文笔简练,整篇文章也幽默风趣。

3.具有幽默的格调

整篇小说里,既有温厚的同情,又有峻厉的讽刺。

主人公本是善良的,老舍用很多笔墨写到了他的这一特点。

对于父母,他很感恩,父母的房子让他觉得自己有地方栖息;对于媳妇,他很体贴,对于妻子怀孕生孩子,他感同身受于其艰难;对于亲戚朋友,他总是送上力所能及的帮助;哪怕是那些乘火打劫的人,他也能体谅他们生活的不容易!

但是,在这些默默温情中,我们却能够体会到小说中那峻厉的讽刺。尤其是小说的最后,主人公经历了悲欢离合后,他不是痛苦,而是狞笑。

小说中原文是这样写的:“哼!我还笑,笑我这一辈子的聪明本事,笑这出奇不公平的世界,希望等我笑到末一声,这世界就换个样儿吧!”

老舍的这篇小说,写尽了大时代对小老百姓的影响。动乱年代里,老百姓就像那无根的浮萍,只能漂泊不定,无法过安稳的日子。

幸好,我们如今生活在太平盛世,可以安稳度日,岁月静好。我们要珍惜这样的时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zy/12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