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一直看到浮萍飘散山西
山西新闻网讯9月19日,《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上映。从上映之日起,至今已经经过中秋节、丰收节和国庆节,串联起来的正是家国记忆。在国庆这样一个节日里,更需要去回到故土,回望来路,回抱缘起。而这部正在热映的电影,就是那部可以搭载的时光机器。中秋之日,贾樟柯携《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与太原影迷见面。为什么会有这部影片?源于贾樟柯的回家之旅。从年开始,贾樟柯每年都有很长时间回到家乡,住在汾阳贾家庄。在村里日子久了,他开始对村庄、对农民、对每个人过往的记忆有很多新的理解。“因为进入城市化的时代,我们要理解今天的一切,那回望我们的来路很重要。”贾樟柯说,“回望”成了影片创作的萌芽。“回望”也是这部影片的姿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几位作家以“回归者”的姿态重返故乡。作家贾平凹、余华和梁鸿作为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作家“样本”,讲述了他们从边缘的村庄与小城出发,之后通过文学,进入中心城市的旅程。在影片中,每位作家的讲述都有这样一个叫做“故乡”的时间节点。以“故乡”为界,把物质世界和精神精神进行了切分。那为什么要回望故乡?有评论者说,这部电影是一代人的心灵史。但为心灵写史,当然是一件极有“野心”的事情。每一位现在看起来是大人物的作家,在成名之前也都是小角色。贾平凹是乡下的青年,余华是小镇的牙医,梁鸿是农村的孩子。在电影里,担任讲述者的作家自然是浓墨重彩,但无数不具姓名的普通人,也都有长时间的特写画面。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没有什么分别,都是中国面孔。但作家们的叙述,衔接起了不同的时代。在时代的洪流中,每个人的记忆都不一样,哪怕要回望的故乡。故乡当然不只是诗意的田野,故乡更是生命的土地。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曾面对不可避免的砥砺。对于作家们来说,故乡或多或少地都带着伤痛的记忆。故乡一个是需要“逃离”的地方。只有在距离拉远之后,才能够看清楚剧变中的故乡让他们失去了什么,又带给他们什么。在贾樟柯的电影里,常常刻意营造背景声响。机器的轰鸣、市场上的叫卖、收音机的声响、喇叭的喧闹、手机导航的语音……可以看出,这部年代跨度极大的电影,也可以有时代的“噪音”史这样一个小目标。贾樟柯不厌其烦的将各种声响放置在电影的不同段落或映射主题,或回溯往事,或宣泄感情。如果我们想要记录,时代的车轮,在被重视又忽视的命运;时代的车辙,在嘈杂却又宁静的声音。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绿皮火车内乘客百无聊赖玩着手机的画面快速切换,背景音乐播放着盛大的《TimetoSayGoodbye》,形成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时代巨轮轰隆向前的悲壮油然而生。在影片中,再次出现了贾平凹对“故乡”的定义:你生那里其实你的一半就死在那里,所以故乡也叫血地。但贾樟柯,面对家乡的土地,曾经有过另外一种的感叹。年另外一个纪录片《东》在碛口首映,贾樟柯爬上李家山村的山顶回望,说“这是一个浪漫的地方”。世界辽阔,山河浪漫,江湖终究相忘。灯光亮起,电影散场,内心归于平静。从沧海一粟,到沧海一笑。莫过于此。(李清伟)(责编:李清伟、王晓艳)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zy/12882.html
- 上一篇文章: 七律浮萍附联句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