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权威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蓝诗传(韶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始兴诗社社长)

大家都知道,苏轼苏东坡是北宋最著名的全才,他不仅是一个文学家、诗人,同时也是一个书法家、画家、美食家、治水名人。他曾经是皇帝身边近臣,高高在上的士大夫,但更多时候是一名颠沛流离的贬官;他既是当时著名的文坛领袖,又是一名穷困潦倒的落拓文人;他既是一名“食不厌精”的美食家,也曾经是一名“无米下锅”的穷汉。但是,无论他个人的遭遇和生活的境况如何,他都能够坦然面对,把人生的不顺和生活的坎坷过成诗与远方。他一生给后人留下了两千九百多首诗词,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许多经典名句,不但激励着他自已和他的同时代人,更加激励着无数的后人,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人拿他的诗句作为座右铭,鼓励自己面对逆境乐观旷达勇于进取。

纵观苏轼的诗词,在内容上是题材广泛,清新豪健,气势雄浑,独具风格,开一代词风。而在写法上更是不拘一格,不事雕琢,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他的许多诗词,妙在非常善于铺陈,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犹如黄河之水,汹涌而来,最后笔锋一转,画龙点睛,水到渠成,揭示出作品的主旨。而最后的点睛之笔,往往是作者的顿悟,是经过生活的无数磨砺之后的人生总结,闪现着思想的光辉,以致成为千古名句,激励无数后人。

我们先来看一首短诗

《七绝.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写庐山,并没有着重描绘庐山清、奇、秀、险的绝美景色,而是用概括性的语言叙写庐山的全貌,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因为庐山的绝美景色要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完整地表现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诗人以自己的总体印象为切入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作者游历庐山以后的总体印象和切身感受。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似乎是在问自己,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也就是看不到庐山的全貌,那是因为自己身在山中,是局中人。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是这样,如果自己身在局中,带着某些主观意识去看待事物,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或者局部,看不到事物的全貌或者本质。只有跳出界外,立身高处,以第三者的身份冷静地看待事物,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正如现代航拍的照片比用在地面拍的照片更全面更好看一样。

我们再来看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东坡词,作于公元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作者在词前小序中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见,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子由是东坡弟弟苏徹的字。一开头,作者就就出奇制胜向天公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不知道天宫的时间,今天是何年何月?——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着相似之处。接着,词人突发奇想,“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飞到月宫中去,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自己抵挡不住高处的寒冷。苏轼受道家的影响较深,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又有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常常有出世登仙的幻想。其实这里也暗隐着他对人间现实的不满,宦海浮沉,人世沧桑,身似浮萍,四海漂泊,太多的不如意,不如寄身世外不问尘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但是,苏轼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既然月宫“高处不胜寒”,那么,还是回到现实的人间来“起舞弄清影”吧。

接下来,作者通过对月光的描写,抒发自身对月亮圆缺,人间悲欢离合的由衷感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谁在无眠?是词人自己。为什么无眠,因为想到很多道理。什么道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悲欢离合和阴晴圆缺是人间与月亮的常态,所以人们不应该怨恨月亮为什么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显得特别圆满。

最后,词人提出了自己的愿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收束全词,戛然而止。这真是神来之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这首怀人之作,通篇没有写到自己如何思念亲人,而是通过问天、联想、写实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全词感情充沛,语句铿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是词人的愿望,也是世间所有人的共同愿望。其中饱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感情。这种情有亲情、爱情、友情。“人长久”起码有两层意义:1一是身体康健,平安无恙;二是真情永在,长长久久。如果说,词的末句是点晴之笔,那么,词的上片以及下片的写实全都是为末句的题旨所作的铺垫。这正是苏词在谋篇布局中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最后,我们再来读一首《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一贬再贬,他的许多好朋友也因此受到了牵连,其中最为悲摧的是王巩(字定国),他被贬到了地处岭南的宾州(今广西宾阳)。被贬以后,他家里的歌妓仆人也纷纷离他而去,只有一个名叫宇文柔奴(别名寓娘)的歌妓不离不弃,随他到了岭南。当时的岭南还是蛮荒之地,瘴疠横行,许多被贬官员客死岭南,王巩的一个儿子死在京城,另一个儿子则死在岭南,他自已和柔奴也差点病死在岭南。三年以后,王巩奉旨回京任用。挚友重逢,不胜感慨,设宴相庆,寓娘唱曲相陪。东坡大为高兴,即席填词称赞作贺。词的大意如下:

我常常羡慕这世间有如此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指王定国),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娇嫩聪慧的佳人(指寓娘)与之相伴。人人都称道寓娘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你(指寓娘)从遥远的岭南归来,看起来却更加年轻了,你的笑容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在岭南的日子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内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开头第一句表面上是赞美王巩,但更多是在赞美寓娘。接下来的大部分文字都是在赞美寓娘,她的美貌,她的歌喉,她的气质,她的善解人意,不离不弃都教人称赞羡慕。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当词人问及寓娘在岭南的感受时,寓娘竟然语出惊人:“此心安处是吾乡。”我想,苏轼也许是为寓娘的这句答语拍案叫绝,触发灵感,固以填词称赞。仔细一想,这也许是词人自己想说的话,巧借寓娘之口说出来。难道不是吗?苏轼自己何尝不是宦海沉浮,漂泊无定,但是他在任何时候都是那么从容淡定,那么随遇而安,那么乐观豁达!正所谓“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分析本词的写作特色,可以明显地看到苏词由大量铺写到突然点睛这一手法的娴熟运用。可以说,本词末句前面的所有文字都是为末句作铺垫叙写,目的是为了表达“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一主旨。

象这样由铺写到点题,最后得出富含理趣的金句的例子在苏词中比比皆是,例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间有味是清欢。”“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粗缯大布裹天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等等,无一不是在作者大量铺写娓娓道来以后得出的经典名句。这种写作方法,平凡之中见奇崛,言语之中含理趣。读到最后,会使人如痴如醉,眼前一亮,如梦方醒,读后仍有如音绕梁之感。

一千多年以来,苏词的许多经典名词一直为后人所传诵,他那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直激励着无数后人直面人生勇敢前行。象“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样的名言,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确,现代社会,人们的流动范围日益扩大,人际交往日益增多,传统意义上的那个“家“似乎越来越遥远,许多人长年甚至几年也难得回家一趟。四处漂泊,顺境逆境都会遇到,我们要向东坡先生学习,不管走到哪里,无论顺境逆境,都要随遇而安,勇敢面对。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我非常欣赏苏东坡的人格魅力,同时我也十分喜欢他那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平中见奇富于理趣的写作技巧。

年10月7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zz/13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