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
题记: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惊艳了岁月,活出了自己,有的人磨平了棱角,败给了满目苍夷。 小学时,我们读苏东坡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那时候,觉得晦涩难懂,背起来好不吃力。 中学时,我们学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虽然也理解得不够全面,但相较儿时的少不更事,我们多了份敬畏,多了份欣赏。 成年后,我们踏入社会,跌进了尔虞我诈的职场,在这里,我们渐渐读懂了苏东坡,渐渐体会了他的那些颠沛流离、几度沉浮。 读过苏东坡诗词的人都知道,他的文风自成一派,语言朴实、句子尖锐、用词辛辣,他待人接物亦是如此,真诚简单,不做作奉承,直里来直里去,对喜欢的人高谈阔论,对痛恨的人不留情面。 在仁宗眼里,他是宰相之才,在黄庭坚口中,他“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在宋孝宗笔下,他是“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的敢说敢做的忠臣。 他相貌平平,却惊艳古今。 他不通世事,却朋友遍天下。 他家道清贫,却广施恩泽。 01他多才多艺,是个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听过这首歌,也便记住了这个人,但是,他被记住的却不仅仅是这首词。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他是一位全才,一位懂军事学、医药学、建筑学、语言学、禅学、知音律的天才。 单说文学这一项,他就赋有辉煌的成就。例如:在古文方面,他著有《荀卿论》、《刑赏忠厚之至论》、《石钟山记》等,在诗歌方面,他著有《赤壁赋》、《题西林壁》、《石苍舒醉墨堂》等作品。在词作方面,他著有《蝶恋花.密州上元》、《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等作品。 抛开文字创作,苏东坡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小有成就,他的书法作品《洞庭春色赋》、《黄州寒食诗帖》等作品也深得世人喜爱。 绘画方面,他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为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恹松图卷》等画作也颇为传奇。 不仅如此,颇具情趣的他在生活方面也热衷研究,东坡帽、东坡鞋、东坡酒、东坡饼无一不成为众人追求的时尚。不过最深入人心的还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的秘制东坡肉。 据说,这道菜如今在国外也极其出名,很多国外的美食爱好者还极具深意的称苏东坡为美食家。 在水利学方面,他也有相当高的造诣,他在徐州任职时,曾率领百姓修建城堤,抵御洪灾。在杭州任职时,兴建了苏堤,发明了用瓦筒代替竹管引水的方法,让西湖免于成为一个水涸。如今的西湖能水光潋滟晴方好,其实也得益于他的贡献。 在中国,乃至于在世界,牛气冲天、才高八斗的文人墨客、将相之才比比皆是,但像苏东坡这种将才华赋能,将技能利民的亲切老头可能就不那么多了。 毕竟没有几个人能够怀有蛇的智慧,又兼具鸽子的温柔敦厚,且还习得叉角羚羊的耐力。 放眼整个宇宙,他的这些品质,这些技能整合,想必也是不可多见的。 想起一句话:才华和任何一个品格搭配,例如勤奋、善良、努力等,随意搭配都是王炸,而苏东坡居然是一个集齐了所有高尚的人。 他的维度真的是让人望其项背,不敢比拟。 02他守正不阿,是个坚持己见心肠慈悲的政治家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里这样写道: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句话乍听之下,似乎是为苏东坡量身打造。 在政治上,苏东坡可谓是独树一帜,在别人勾心斗角、利害谋算时,他天真淳朴、忠贞不渝,将自己与同流合污显得格格不入。 例如,初出茅庐时,就因为担心,快节奏强力度的王安石变法,会将百姓置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使百姓免遭迫害,他坚持己见,将自己与雷厉风行的王安石推到了对立面,因而得罪了当时势力强大,人数众多的变法革新派。 这也为他后来的颠沛流离埋下了伏笔。 可尽管这样了,苏东坡还是“一路走到黑”,将一心为民落实到底。 早年间,他在徐州任职,有一次,天降暴雨,豆大的暴雨一连下了很多天,滔滔洪水如猛兽般侵袭了这座城市,百姓四处逃窜,颠沛流离,苏东坡见到这种情景,心里很是难受,他一边为人民的遭遇惋惜,一边昼夜不息的为抗洪费尽心力,在泥沼中,他奋战了四十多天,最终打败了洪水,救下了一城百姓,从此,更是深得百姓爱戴。 许是于水有缘,徐州抗灾有他,杭州排除水患也有他,在他于杭州当通判时,也做了为国为民的“水利大叔”,在江南细雨中,他时戴着着青帽,跟着百姓修水井,穿梭于西湖之中,为杭州百姓修葺“六井”,疏浚盐桥、茅山两河。将“不服管教”的水资源管理得服服帖帖。 除此之外,他还乞度牒振济淮浙流民,上书或准暂缓催收积欠,使久困之民得以温饱,奏请改革仓法,改不支仓俸金为“重禄法”,奏请改革税务,废除卖盐及税务监官、江务监官等年终赏金…… 他体察民情,倾听民意。将百姓的苦乐放在心上,为百姓苦而忧,为百姓乐而喜。真真切切的做成了为民出发的“父母官。” 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所谓父母官,或许就该像他这样诠释吧。 一个能够将自己的才能转变为利他的技能的人,且不为私利而犹豫,不因强权而妥协,这样的人,如何能不被谱写赞歌,不被人拍手称好呢? 03他乐观超然,在颠沛流离中别树一帜古往今来,在政治上、文坛上地位显赫的名人比比皆是,但没几个能与苏东坡媲美,不过,苏东坡最让人无法比拟的并非这些,他真正被世人敬仰的,其实更多的来源于他的遭遇,以及面对遭遇时的坦然乐观。 说起东坡的遭遇,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三进宫”及所谓的三次被贬。 常言道,击垮一个人,让他经历一次重大变故就可以了。 何况苏东坡的变故还不知一次。 第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因为得罪了革新派,他遭受到小人陷害,差一点死在了御史台,好在有贵人相助,才使得他免于一死,但被贬是在说难免了,苏东坡被贬到黄州,来到了黄州这个凄凉的地方,开启了自己的人生最低谷。 在这里他没有住处,只能栖身于破庙,也没有粮食,只得自己干起农活,更人他无法忍受的是原先的至交好友,在他跌入低谷时杳无音信。 他此刻的凄苦之状,着实让人无以言表。 可苏东坡就是苏东坡,即使被丢到了阴沟里,他也能绝地爬起,将阴沟化为自己涅槃重生的炼狱,硬生生将不幸变为脱胎换骨,更让人惊艳的是,他还在这里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在最平凡的生活里谦卑和努力,总有一天你会站在最亮的地方,活成自己曾经渴望的模样。 就像他对自己的评价那样:任性逍遥,随缘放旷。 经历了第一次的被贬,苏东坡在第二次被贬惠州时,除了坦然接受,还多了一份怡然自得,在这里,他痛快享受,似乎连自己是因为被贬才来到这里的都忘记了。 在这里他过得极其舒心,高兴之余还赋诗一首: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第三次被贬是儋州,被贬儋州时苏东坡已过花甲之年,谁都没有想到,一个已过花甲之年的人还会被流放,且流放的地方还是蛮荒之地,那个地方还被很多人称为“鬼门关”,要知道那个时候被贬海南的处罚,仅比满门抄斩低一级而已。很多被流放此处的官员都死在了流放的途中…… 翻阅苏东坡给友人的信件,我们更可与看出当时的儋州是何等的荒蛮:此间食无肉,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 可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苏东坡也没有朝现实低头,他超然的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不仅如此,还在文化、医药、生产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为百姓带来了诸多便利。 生活能打败一个人,亦能蜕变一个人。人只有做到了不忘初心,不为本心,不负真心,才能丰盈自己,活出自己的模样。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抱怨是一种毒药,它摧毁你的意志,削减你的热情,抱怨命运不如改变命运,抱怨生活不如改变生活。 深以为然! 一个人只有不抱怨,只有越挫越勇,只有超然乐观,才能内心优渥,才能不因环境而一蹶不振,才能不因世俗而万念俱灰。 结语:做人要像苏东坡,有趣、博学、善良。 做事也要像苏东坡,乐观、潇洒、旷达,不拘泥于细枝末节,不畏惧于强权、磨难。 一个人,只有成全了自己,赋予了别人,才能惊艳了岁月。 一个人,一辈子,可以是微不足道的浮萍,也可以是流芳百世的伟人。 成为浮萍的人,往往是把生活当成了壁垒,成为伟人的人,总是能在生活中不断的破茧而出,迭代自我。 就像苏东坡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所写的那样: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大野一一喜欢我的你真我有眼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zz/5738.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 下一篇文章: 周末带着孩子,来崇明这家开心农场捉稻田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