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宋代]文天祥

辛苦遭逢[féng起一经,

干戈[gē]寥[liáo]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huáng]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名句、佳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注解:

辛苦遭逢[féng起一经——遭逢:指被朝廷起用为官。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被朝廷起用作官。

干戈[gē]寥[liáo]落四周星——干戈:古代兵器的通称。这里代指战争。干戈为两种兵器,干为防具,如盾。戈为攻具,如矛。寥落:冷清,稀稀落落。干戈寥落: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亡于年,此时已无力抵抗。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宋恭帝德佑元年(公元年)起兵抗元,到宋端宗景炎三年(公元年)被俘,一共四年。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唐宋时期,一个人要想替国家做出一番事业,必须入仕,要入仕,必须通过科举考选。圣人著作为经,经是治国安邦的。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和征战的经历:因科举而蒙朝廷重用,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中已经度过了四个春秋。“干戈寥落”在此亦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几近灭亡。《宋史》说当时谢后下勤王诏,响应的人很少,这里所讲情况正合史实。

山河破碎风飘絮——絮:柳絮。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摇欲坠。

身世浮沉雨打萍——萍:浮萍。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

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破碎的山河犹如风中飘絮,动荡不安的一生就像雨打浮萍。国家的灾难、个人的坎坷浓缩在这两个比喻句中,意思是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昰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形象生动而心情沉郁。这时文天祥家人亦被囚,真像水上浮萍,无依无附,景象凄凉。

惶[huáng]恐滩头说惶恐——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赣江,水流湍急,极为险恶,为赣江十八滩之一。宋瑞宗景炎二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零丁洋里叹零丁——零丁洋:即”伶丁洋“。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宋端宗景炎三年(公元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于船上,曾经过零丁洋。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出示此诗明志。叹零丁:感叹孤苦无依。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在曾经兵败的惶恐滩头,诗人也曾为自己有负国家百姓而惶恐忧虑,而今途经零丁洋不禁感叹自己孤苦伶仃,无力挽救国家。惶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原名黄公滩,因读音相近,讹为惶恐滩。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境内赣江中,文天祥起兵勤王时曾路过这里。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15里外的崖山外面,现名伶丁洋,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过此。惶恐滩时为战将,面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零丁洋则为阶下囚,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红心,比喻忠心。汗青:这里特指史册。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必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烤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故称汗青。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豪放洒脱。“照”字显示光芒四射,英气逼人。据说元军都元帅张弘范看到此诗,尤其是尾联两句,连称:“好人,好诗!”此诗把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成为千秋绝唱,激励和感召了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直译文:

早年我历尽艰辛,苦读经书,终得科举入仕,蒙朝廷重用。

如今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中已度过了四个春秋。

大宋国家山河已破碎如狂风中飘摇的柳絮,

我动荡不安的一生犹如在暴雨中时起时沉漂泊无根的浮萍。

当年惶恐滩的惨败让我心中惶恐,感到愧对国家黎民百姓,

如今在零丁洋上,我已成囚俘,不禁感叹自己孤苦零丁无依无助。

人生自古以来谁又能够不死呢,

我只要留下一颗爱国的丹心将史册映照。

创作背景:

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公元年(宋祥兴二年)。公元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作品简介:

中心内容:此诗首联回顾平生;颔联和颈联痛陈当前局势。前三联既叹国运又叹自身。尾联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慷慨激昂、掷地有声,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影响:今收入初中语文课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为千古传诵的名言。此诗正气凌然,激励和感召了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评价: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这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这是一首千秋绝唱。

作者简介:

文天祥(—),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公元年(宋理宗宝祐四年)举进士第一。公元年(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兵东下,文天祥于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被拘,后脱逃至温州,转战于赣、闽、岭等地,曾收复州县多处。公元年(宋末帝祥兴元年)兵败被俘,誓死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能诗文,诗词多写其宁死不屈的决心。有《文山先生全集》。

诗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

小堂

赞赏

长按







































白癜风诚信医院
白癜风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jz/3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