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该怎么治 http://pf.39.net/bdfyy/zjft/190912/7461259.html
触摸汪曾祺的人间小温赵正妍

前阶段休假,我回到老家高邮,来到“汪迷”心中的圣殿——汪曾祺纪念馆。

纪念馆的设计别有韵致,远远望去,宛如一本本叠放的书本,厚厚地摊放在一层基座上。外墙暖灰色,肌理凹凸,明睿、沉稳,让人一下子就进入了汪老“人间送小温”的境界。

纪念馆大门朝北,门口是沿街迎面展示的高高砖墙,据说材料大都是汪老故居的旧砖,浸染着汪老的气息。砖墙上面悬挂着汪曾祺的画像,画像中的汪曾祺目光坚毅,从容地凝视着远方。

缓步迈入纪念馆,抬头正望,一双明亮的眼睛与我相对——大厅正中是座汪曾祺的雕像,他正温暖地看着我,仿佛在用乡音与我交谈。

走进楼上的展厅,仿佛跨越了流年,完全置身于“汪老的世界”。汪老接受采访时的音容,手写的草稿,用过的眼镜、茶壶……向人们展示着汪老的淡泊、达观与超脱。

沈从文这样评价他的得意门生:“其文字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而不乏文才。”在《生机》一文中,汪曾祺平静地写道,到上海“想去谋一个职业,然而一点着落也没有,真是前途渺茫”,带来的钱所剩无几,又举目无亲,连一个可以说话的人都没有……一日,他四处闲逛,却发现了一个奇迹,阳台上的煤块里竟长出了一棵芋头!随手扔在煤堆里的芋头,没有土壤,更没有肥料,仅仅靠了一点雨水,竟然活了。“这几片绿叶使我欣慰,并且,并不夸张地说,使我获得了一点生活的勇气”。读这段文字,我的内心立即产生了窘迫感和羞愧感:在生产流水线上,机器故障的蜂鸣器、报警灯,都会让我烦躁、埋怨、失落好几天;可汪老是怎么对待逆境的啊,更何况我那样的状况算得上逆境吗?

汪老《大淖纪事》中的巧云,从小没有母亲,却快快乐乐地生活着。处处帮着父亲忙里忙外,与男子一起干活,比男子还要能吃苦耐劳,艰难地维持这个家庭,她是多么自强、自立啊!哪像我,遇到一点困难就产生畏难情绪,一旦不能遂愿就哭鼻子。回到家,爸妈就成了我的“出气筒”。

“你看,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让我眼眸发亮。你瞧,池塘边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这是一幅多么优雅的图画。池塘里,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你听,倏忽惊起一只水鸟,擦着芦穗,噗噜噜飞远了。”(《受戒》)“黝黑的泥土被一点碧绿星星装点,仿佛像立春带来的一小份精美装饰物,让人联想,让人的视觉有所感染……”(《人间草木》)世间万物,在他素雅笔下,都拥有一份勃发奋进之力,欣欣向上之姿。读着这些文字,一种力量在我心中涌动、升腾。

铁凝说:“他给文坛带来了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

瞻仰完纪念馆,看到馆外西侧有几条石阶,呈M形,起伏较大,波折着伸入水中。池塘的水清澈见底,微波轻拂,圆润着池底的碎石,滋养着池中的鱼儿和池边的花木。池边是弯曲的小径,用小瓦铺成,有些许的起伏。我屏息轻脚地磨蹭、触摸着这里的每一块瓦片,聆听汪曾祺每一个年轮的回忆。

在小径的尽头,有一排排青青翠竹,挺拔威武。汪曾祺《故乡的食物》引来天下的食客,在翠竹南侧馆外,是“汪氏家宴”饭店。“汪迷”们正在品尝汪老曾经亲自烹制或推崇备至的油条塞肉、汪豆腐、高邮咸鸭蛋、蒲包肉、咸菜慈姑汤等土菜。这些菜肴看起来平平常常,做起来简简单单,吃起来却回味无穷。

“人总要爱着什么,活着才有意义!”回家的路上,汪老的话语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

本文原载《扬州晚报》副刊年4月11日

今日荐书

《陆建华八十回眸》

《陆建华八十回眸》汪迷部落团购福利来啦!南京日报专题推介《陆建华八十回眸》《扬子晚报》重磅推介《陆建华八十回眸》陆建华:多少情和事,回眸一望中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定价元/本

为回馈广大汪迷朋友,现受陆建华老师委托,汪迷部落团购优惠价80元/本(包邮),团购方式:在汪迷部落赞赏码(下方)上扫码支付或者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inga.com/fpzl/12006.html